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整整十年在“滞胀”泥潭中的痛苦挣扎,到1981年里根上台时,美国经济已陷入衰退。但与此同时,“国家已经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彻底地的向右转”。此处的美国经济政策“向右转”是指( )
A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 D. 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府解散财阀,资本占有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下表为日本不同所有者的股票分布状况(%)。
所有者 年份 | 政府和公共机关法人 | 金融机关 | 其他国内法人 | 外国法人 | 个人 | 其他 |
1950年 | 3.2 | 12.6 | 11 | 0 | 61.3 | 11.9 |
1960年 | 0.2 | 23.1 | 17.8 | 1.1 | 46.3 | 11.5 |
1969年 | 0.3 | 32.2 | 21.3 | 3.2 | 40.1 | 2.9 |
对其解读有误的是( )
A.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股票市场对外开放程度有所提高
C.金融机关的影响力逐渐增强 D.个人持股比例逐步降低
20世纪初,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思路发生了新的变化。英国学者贝弗里奇认为:“失业基本上是一种工业和国家的问题,而不是个人品行的问题。”这种思想属于( )
A.重商主义 B.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 D.重农主义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调整工业生产 B.实行“以工代赈”
C.调节农业生产 D.整顿财政金融
罗斯福曾打比喻说:“1933年夏天,有位头戴丝绸帽子的老绅士在防波堤边上失足落水,他不会游泳。一位朋友跑下防波堤,跳进水里,把他救上来,但丝绸帽子被浪冲走了。老绅士苏醒过来后,千恩万谢,夸奖他的朋友救了他的命。但是,三年后的今天,老绅士却因丢了帽子而斥责他的朋友。”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
A.新政遭到资产阶级的激烈反对
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政牺牲了资产阶级的部分利益
D.新政加剧了美国社会的矛盾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于维持、工厂倒闭等。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 )
A.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还要难
B.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有要
C.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D.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