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下列哪一水利工程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

 

C 【解析】 试题分析:四川,故称蜀,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都江堰位于四川,秦国蜀守李冰所建。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皆位于关中地区。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水利工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吴江县的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上述材料说明(    )

A.盛泽镇丝织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明代已开始形成以“市”为标志的商业中心

C.明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D.工商业发展促进城镇的形成与繁荣

 

查看答案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   )

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查看答案

北方一些地区曾流行“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的俗语,它从本质上反映了

A.农民习惯于简朴安逸的生活  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力落后

 

查看答案

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

A.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 B.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       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查看答案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

A.农业经济衰退       B.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