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把明末以后称作“中西文化融会期”。促使这一“文化融会期”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新航路的开辟与殖民扩张 B.明朝国力的强盛
C.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郑和下西洋的推动
“禁夜”是古代的一种政策。《太平广记》载,晚唐诗人温庭筠就曾因“醉而犯夜,为虞侯所系,败面折齿”。宋代解除这一禁令的举措
A.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
C.保证了政府的基本财政收入 D.引发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教科书里的西方人,侵略者、压迫者的形象居多;八十年代,比较友善的形象明显增多。这一转变
A.折射出中国外交形势开始趋向缓和
B.表明中国对两方价值观念的完全认同
C.体现了中国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
D.标志中国经济与西方经济全面接轨
1963年戴高乐访问希腊时说:“希腊和法国可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将是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而不做卫星国。”言外之意是戴高乐不满意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美国控制西欧 D.欧洲共同体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主张
A.实现世界政治文明的统一 B.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D.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