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评价说:“人们通常说中国从此觉醒,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自己落后于若干国家。他们也认识到了必须打开国门,实现现代化。”促使“中国从此觉醒”的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在一场有关“麦哲伦是否到过印度”的争论中,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结论和依据最匹配的是
| 结论 | 依据 |
A | 到过 | 1498年葡萄牙人已经开辟了从欧洲到印度的航线 |
B | 到过 | 1519~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环球航行时途经印度 |
C | 没有到过 | 麦哲伦在船队到达印度前死于菲律宾 |
D | 待考证 | 在上述史实的基础上查阅麦哲伦在环球航行前的资料 |
福州船政局是1866年左宗棠向清廷建议而设立的,由法国人日意格、德克卑主持建厂和造船,还雇佣几十名法国工匠。1869年造成的第一艘轮船“万年清”号下水。此材料表明( )
A.洋务运动得到了清政府的全力支持
B.船政局以维护清政府统治为初衷
C.船政局打破了外国对中国航运业的垄断
D.船政局创办以后完全被外国人控制
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时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
B.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
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外来技术的传入
D.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
某乡村知识分子一则日记(部分):“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由此可见当时( )。
A. 作者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广大乡村习俗没有变化 D.作者对辛亥革命支持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我国建国后某个时期的评价甚高:“从经济增长的数字看,……是相当成功的,国民收入年均增长8.9%……具有决定性加速作用”,但是这个成就也是有代价的,它使中国的供求关系由市场机制参与调节的基本平衡转变为国家按计划实行资源配置的“短缺经济”。这一时期指的是:( )。
A.一五计划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中共十四大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