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粮食问题是全球广泛关注的话题,历史上各朝各国都高度重视粮食问题和粮食安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未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扶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6分)
材料二:我国粮食产量表:
年份
| 1959 | 1961
| 1978
| 1984
|
粮食总产量(亿斤)
| 3400
| 2950
| 6000
| 8000
|
人均约(斤)
| 500
| 440
| 580
| 800
|
(2)指出材料二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下表为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年份 | 日本 | 中国 | 西欧 |
1000 1500 1820 1890 | 数据不详 2.9 12.3 16.0 | 3.0 3.8 3.8 4.4 | 0.0 6.1 12.3 31.0 |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乱导致人口流动 B.社会财富的增加
C.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D.经济结构的变化
某中学的“福建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图)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福建工业化一瞥 B.福建,红色的摇篮
C.改革开放在福建 D.福建近代化的发展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2011年受媒体关注最热的名词是“我爸是李刚”、“我舅是局长”、“李双江之子打人事件”、“动车‘轻微’碰撞”等,这突出反映了
A、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
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实行的制约
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
D、报刊、网络和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
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A.火车 B.电车 C.电报 D.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