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 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

(10分) 不同时期的商业和商人组织反映了我国商业、经济、社会的变迁。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明朝规定:“选有资产的人户充任,官府颁发‘牙帖’ ”。领帖者需 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朝《长沙府志》记载:“湘潭牙行获利逾千金”。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

材料二  中国近代“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迫使国人“开眼见世界”。绅商们提出“决胜于商战”的口号,指出“握四民之纲者,商也”,应“以商立国”。……1904年元月,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商会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商人以激奋昂扬之势担当起历史赋予的新使命。

——《徽州旅沪同乡会与社会变迁》(《历史研究》2011年03期)

(1)材料一中牙行的兴盛反映了什么现象?牙行的兴盛对我国古代经济发展有怎样的推动作用?(6分)

(2)据材料二概括“决胜于商战”提出的时代背景。(4分)

 

(1)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盛,商人群体的壮大。(2分)作用:推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带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4分,任两点即可) (2)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4分,任两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从牙行兴盛的原因、性质、职能和影响等方面作答。注意提取信息“牙行是我国古代从事贸易中介的商业组织” 反映了商品贸易的兴盛,商人群体的壮大。“领帖者需 交帖费和税银,统称牙税”“明末清初,长沙城外的市镇成为商品集中收购的市场,牙人开始充当收购的中介人,牙行数量剧增,如粮食行、盐行、铁行等。牙行兴盛又带动了店铺的增加,1772年,城外各市镇共有门摊189家”反映了 推动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税收;带动了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是指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迫使国人开眼见世界” 可知“开眼看世界”思潮的影响;“绅商们提出决胜于商战”的口号可知民族工业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87年9月,国务院颁布《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打击投机倒把分子。当时包括就地转手倒卖、购买大型运输工具贩运个体户、下海商人也被列为投机倒把行为受到打击。1997年《刑法》取消“投机倒把罪”2009年正式删去法律中有关投机倒把”“投机倒把罪的规定。这突出反映了

A.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B.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法律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D.社会经济秩序日趋稳定

 

查看答案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陈云在发言中强调:“……面前摆着两条路要我们选择:一个是继续挖农民的口粮;一个是城市人口下乡。两条路必须选一条,没有什么别的路可走。我认为只能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走压缩城市人口这条路”的主要目的是

A.扩大人民公社化运动      B.改善城市居民生活

C.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查看答案

陈云曾说过:“中央人民政府在一九五三年十二月,对粮食实行了计划收购(即统购)和计划供应(即统销);然后对食用油也实行了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从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起,又对棉花实行计划收购,对棉布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①当时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全面确立②我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经济运转中逐步建立的 

③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由陈云等领导人主导④统购统销的体制曾有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是在

A.“一五计划”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查看答案

1957年中国国内某报刊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场,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恋恋不舍。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岐

C.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D.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