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7年美国《纽约时报》曾报道:“当地(中国)商人往往将装满货物的商船‘挂羊头卖狗肉’式地‘过继’给任何一位欧洲人,佯装货物是他们的。”当时中国商人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妥协性 B.中国商品缺乏信用
C.外国商品可免交内地税 D.欧洲人享有一些特权
据《山东东吕府馆陶县志》载:清中叶“本邑男耕妇织,各务本业,大布(俗称粗布)一种输出境外,远销晋省。夏麦秋粮,每值丰收,水路可由卫河运至天津销售,尔时布缕粟麦鸡子等皆为输出物之大宗。”此记载反映出当地( )
①自然经济占主导 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工业文明的影响
C.攀比世风的结果 D.交通运输的发展
光绪年间的一本书描绘当时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这反映出( )
A.中国“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B.民族工业集中于上海
C.上海成为国际大都会 D.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何即萧何。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在汉代( )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 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 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
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
A.反驳“贤者”的错误理论 B.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