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很多带有“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添麻”,靠家庭纺织业和手工作坊来解决生活基本用品需求。这说明当时
A.社会生活新旧并存 B.乡村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C.生活方式没有地区差异 D.城市仍处封闭状态
1895—1913年间,民族资本工业发展速度年均15%,比一战列强无暇东顾期间的发展速度还略高一点。其主要原因是
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B.社会环境安定
C.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政府政策支持
在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缴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鼓励和支持
B.中国民族企业对外国技术有依赖性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
D.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经营方式的吸引
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市场
C.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D.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下表是“1870-1900年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这一时期的世界贸易获得巨大发展是因为
年代 | 世界贸易指数 (以1913年为100) |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
1870年 | 24 | 45.5 |
1880年 | 36 | 68.8 |
1890年 | 49 | 94.2 |
1900年 | 68 | 118.2 |
A.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B.代议制在世界上确立了统治地位
C.工业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
D.跨过公司的发展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中曾有如下描述:“一个人抽出金属丝,另一个人拉直,第三个人切断,第四个人削尖,第五个人打磨顶部做出头……用这种方法,做一枚别针的工序被分为18个单独的操作程序。”这主要反映了
A.万能蒸汽机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B.工厂制度下对劳动过程的合理组织
C.工人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大幅下降
D.手工工场中生产的复杂化和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