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材料四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3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2分)

(4)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3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3分)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2分) (3)多元性(兼收并蓄)。(2分) (4)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1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1分)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1分) 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应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原则;思想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问,材料一内容非常简单,三句话三个观点。第一句“行仁 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表明观点是主张实行仁政。第二句“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表明老子的无为观点。第三句“明法者 强,慢法者弱。” 表明的是法家的法治思想。 (2)第二问,本题考查理学发展的特点。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是因为汉唐儒学出现了统治危机,原来的神学思想受到了挑战,所以宋代的儒学家们重新整合了儒学,把儒家的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高度,符合当时的统治需要,后来逐渐确立统治地位。 (3)第三问,材料中的“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表明唐代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吸收了本国其他民族的文化及外国文化的特点, (4)第四问,有关于根据材料四,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的问题,学生可以依据材料内容及教材内容来分析归纳。李贽是反对神圣孔孟思想的,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王夫之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有关于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的问题,注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问题来分析整理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列强侵略的加剧   西方文化的渗透   崇洋风气日盛   政府的大力倡导

A.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

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

B.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

C.“悲惨地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D.“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

 

查看答案

史学家亨廷顿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年至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则是相互作用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的表现有

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破坏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

发动侵略战争,破坏了东方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民主思想的传播,冲突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

东方物产的引进,丰富了欧美居民的日常生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下列符合“反西化”和“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戊戌变法

D.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查看答案

从苏联到俄罗斯一直存在对华汉语广播,中国人对其称呼经历了“敌人之声”、“兄弟之声”、 “伙伴之声”的变化过程。这三种称呼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兄弟之声”、“伙伴之声”、“敌人之声”

B.“兄弟之声”、“敌人之声”、“伙伴之声”

C.“伙伴之声”、“兄弟之声”、“敌人之声”

D.“敌人之声”、“兄弟之声”、“伙伴之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