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道德经》载:“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含义是

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实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主张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准确概括材料主旨大意的能力。材料的大意道家坚持清净无为,民众就会安分守己,国家富强,社会稳定,从而达到社会大治的效果,所以材料是在强调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和作用,A和D是儒家学派的主张,B是法家学派的主张,故C项符合题意。 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圣人说如果我不要为所欲为,那么人民就凭自己的努力自由地形成一个习俗或风气;如果我喜欢宁静又不要为所欲为,那么人民就会自己形成一个很正规的社会秩序,人人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行为规则、道德规范以及法律规章等等;如果我不发动战事或劳民伤财的大项目,那么人民就能够自力更生富裕起来。如果我不要启发人民的欲望而去追名逐利或贪多奇物,人民就会过着平淡朴素的生活。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老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终孔子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他的思想不感兴趣

 

查看答案

《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A.鼓励学思结合     B.启发式教学

C.有教无类         D.因材施教

 

查看答案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5897块活字印刷字盘变换出不同字体的“和”字,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的和谐理念,而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思想家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庄子、韩非子       B.老子、孔子

C.孟子、荀子         D.庄子、孔子

 

查看答案

(24分)近代中国的社会变化与历史变迁使民众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天地开辟以来未有之奇愤,凡有心知血气,莫不冲冠发上指者,则今日之以广运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受制于小夷也。……惟皇上振刷纪纲,一转移间耳,此无待于夷者也。至于军旅之事,船坚炮利不如夷,有进无退不如夷。

——冯桂芬(1809—1874)《制洋器议》

(1)材料一对西方的认识有什么特点?指出基于这一认识,中国社会付诸实践的表现。(8分)

材料二  (20世纪初,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知识分子曾说到:)“欧风美雨咄咄逼人”,……“帝国主义何其雄,欧风美雨驰而东”;……“君知否,欧风美雨横渡太平洋,帝国侵略主义其势日扩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知识分子对欧风美雨的心理状态,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6分)  

材料三  由于中国的社会结构是根据血缘关系向外推延的,个人不能超越血缘规范直接同国家构成关系……国民往往过于注重家庭、家族及个人的私利。……“精英在觉醒、民众在沉睡”就成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民众在沉睡”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唤醒国民所做的努力。(10分)

 

查看答案

(2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约在1660—1789年,西欧专制主义盛行,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也经历了中世纪以来最重大的变化。

——《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 17世纪整个欧洲大陆处于宗教迫害之中,新思想被当作“异端”、“邪说”而受压制,科技人才被处罚。与此同时,战争也连绵不断,法国处于内战和向外扩张的连年战争中,意大利四分五裂……这样,就使科学人才纷纷流向地处欧洲边缘而较稳定的英伦三岛。1740年经英国政府批准的实用专利只有4件,1750年为7件,1760年又增加了4件。

——《英国经济史编》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推动这一时期“欧洲智力和文化的历史”发生重大变化的科技、思想因素是什么?并分析这种变化对欧洲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一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有哪些?(8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在动力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与这一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指出当时这种新能源的应用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8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