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发于本心B.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 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帝王们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下列结论中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B.“重农抑商”是因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导致的
C.“重农抑商”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们的明智选择
D.“重农抑商”政策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决定的
自西周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至宋代,庶子也可以参加财产分配;到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从家庭内部权利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的趋势是
A.家庭主要成员的关系逐渐趋于平等 B.嫡长子的权力日趋衰落
C.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的权力日益巩固 D.传统家庭观念日趋解体
自国家产生以来,“如何治国”成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话题。春秋时期的管子曾有这样的看法:“虽有巧目利手,不如拙规矩之正方圆也。故巧者能生规矩,不能废规矩而正方圆也;虽圣人能生法,不能废法而治国”。这里管子主要强调
A.君主的才能 B.人才的任用
C.制度的建没 D.创新的意识
赵翼《廿二史劄记》写道:汉初诸臣,只有张良出身名门,“韩相之子也”。萧何、曹参等人属于小官僚,其他的如陈平、王陵、陆贾、郦商、郦食其等人“皆白徒”,樊哙当时只是屠夫而已。但是后来,这些人 “致身将相,前此所未有也。盖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这种状况说明了
A.贵族制度的进一步解体B.市民阶层掌控了国家政权
C.西汉政权代表下层民众 D.农民阶级反抗地主的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