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

探究性学习是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探究主题一 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并存

(古希腊)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人员的频繁扩散、迁入、交流,侵蚀、瓦解着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氏族共产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中华文化主要发祥地中原地区,属于辽阔领域精耕细作型农耕经济,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使这里的血缘纽带遭受侵蚀,导致氏族首领直接转化为统治阶级新贵,形成君主集政权、财权、神权于一身的格局。探究主题二 东西方经济文明的交流

美洲作物引进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总数超过二十种。……在不长的时间中获得了相当快的发展,不少在今天的作物构成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究其原因,与明清以来人口激增导致的人地矛盾加剧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王宝卿《明清以来美洲作物的引种推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探究主题三  东西文明的碰撞

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以文明自居,而以其他没有中国式行为和举止的国家和民族包括西方国家视为野蛮,称西方人夷、番、鬼。20世纪初中国把西方的 “Modem”翻译成“文明”,“文明”一词被指为西方传来的文化,非常盛行,如看“文明戏”。

探究主题四 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冲突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            

——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及存在差异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6分)

(3)阅读材料三,20世纪初中国“文明”内涵的变化,反映了当时中国对西方认识的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怎样的影响。(7分)

(4)材料四中作者认为应运用怎样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针对中西方文化“两种极端的倾向”,请选择其中一个,谈谈你的看法。(9分)

 

(1)西方:民主制度。东方:君主专制(2分) 原因:古希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古希腊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而中国则是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古希腊的血缘关系遭到破坏,而中国的血缘关系未遭到破坏。 (4分) (2)影响: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等。(6分) (3)特点:全面学习西方文明,有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思想文化。(2分) 原因: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的增加。(3分,任意答三点3分) 影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分,如答出具体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全面近代化也可以给2分) (4)观点:辩证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2分) 评价:“保存国粹” 19世纪60年代,洋 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主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3分) 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属于“保存国粹”。洋务派的这种思想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学习,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进行,从而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2分)但阻碍了中国在更深层次上对西方的学习。最后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2分) 评价:“醉心欧化”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这就属于思想文化上的“醉心欧化”。(3分) 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给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以沉重打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的作用。(2分)但这种观点存在着严重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中西两种政治文明的差异主要是指西方的民主制度、民主政治。东方则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而至于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从古代希腊和古代中国非常明显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经济形态、不同的血缘关系类型三个角度来进行合理的解释。例如,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古希腊是多山多岛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中国是辽阔的大平原。 (2)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包括: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改变了农产品结构,美洲作物都是高产的农作物,所以直接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也就缓解了人口激增的压力,同时美洲作物的引入也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发展,促进了明清时期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等等。 (3)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认识的特点是指开始一步一步全面学习西方文明,存在着从学习器物到学习制度思想文化的阶段特征。而原因则包括民族危机不断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以及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新式学堂、留学生群体的增加等等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推动。而“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的影响则是推动了、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材料四中作者认为应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近代中西方文化。而材料四的观点包括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 19世纪60年代,洋 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就是主张只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保留中国固有的政治制度和儒家思想文化就是属于典型的“保存国粹”。而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和科学,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和科学技术,并且要求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则是属于典型的的“醉心欧化”的事例。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美洲作物的引入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影响;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近代接受西方“文明”给中国近代带来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历(歴):“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意为经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希腊语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历史是史学记录  B.历史应“实事”而“求是”

C.历史可任意评说  D.历史必得亲身经历

 

查看答案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胜利的

立法利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立法更好地表明了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2013年,欧盟因贪污造成的损失高达1万亿人民币,“网络反腐”、“正能量”、“职务犯罪”等也成为中国媒体关注率最高的词汇。以下我国古代的历史现象与以上材料主旨关系不大的是 (   )

A.秦代推行御史制度  B.汉代实行的刺史制度

C.宋代提点刑狱司的设置  D.明代军机处的设置

 

查看答案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材料把“不娶无子”列为最大的不孝是受(  )

A.世袭制的影响    B.宗法制的影响

C.分封制的影响          D.礼乐制度的影响

 

查看答案

2013年7月10日人民网:“5000年中华文明绘就了一条通往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当年唐玄奘在这条线路上穿越时不可能见到的文明现象是 (  )

A.当地人用铁犁牛耕劳动                  B.丝绸、白瓷、唐三彩是常见的商品

C.粉彩瓷、活字版佛经深受欢迎            D.部分地区用坎儿井灌溉农田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