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 ( )
A.心即理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齐家”“治国”
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人类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先秦诸家思想中能分别体现这两种和谐的是( )
A、道家、法家 B、法家、墨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仁义礼智……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这句话出自
A.《论语》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