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颁布,规定开始实行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此项政策( )
A.标志着农村经济进入商品经济发展阶段
B.全面否定了农业生产合作化的成果
C.承认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和并行发展
D.农村经济活动开始以市场调节为主
下图为某学者绘制的20世纪90年代世界五大力量基本框架图, 其中:美、欧、日是基础;美、俄、日是关键;美、欧、俄是欧洲一翼;美、日、中是亚洲一翼。可见,该学者认为( )
A. 政治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B. 日本已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C. 美国在多极力量中仍具优势
D. 大国力量的均衡保障了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四分之一世纪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世界工业和世界贸易在这些年以5.6%和7.3%的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增长,促成这一繁荣的因素包括( )
①商品和劳务在大战期间被抑制 ②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和扩展
③冷战期间不断增长的军事购买力 ④军事技术的副产品转向民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市场失灵”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政策失灵”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是鸦片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
B.反映了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C.清末国人消费结构与内容均有较大变化
D.国人消费能力普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