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 A.实...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下列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史实是

A.实行刺史制度                      B.废分封,行县制

C.废丞相,设内阁                      D.推行行省制度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事在四方”,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这表明诸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郡县制将要完全取代分封制。“圣人执要”,是指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这种加强君权的主张,适合当时即将出现的封建大统一的要求,它自然会受到秦始皇和后来封建帝王的欢迎。天下四方有事件发生,而要害在中央之地。圣人(非孔子)把持着要害之所,四方的诸侯都会来朝拜。由此可知材料讲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A、B、D都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C选项讲的是王权与相权的矛盾,所以答案选C,排除A、B、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毛泽东在《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中写道:“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表明他认为:

A. 儒家远比法家高明                    B. 法家才是思想正统

C. 分封制优于郡县制                    D.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

 

查看答案

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这些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B. 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C. 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D. 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查看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

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

 

查看答案

《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查看答案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D.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