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道路决定命运,发展才能自强。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充满艰辛,历程曲折。
【材料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材料二】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认为:中国自1840年开始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了三种道路的转化,其中第二条道路是指1949-1978年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带有苏联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色彩。
【材料四】“那一年(1978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段完全不同的历史。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
——英国《卫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6分)
(2)从经济角度用史实说明中国带有苏联特色的“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道路是如何确立的?(3分)这与西方的“古典”模式有何显著不同?(8分)
(3)依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那一年(1978年)以来,中国是如何突破“苏联经典”模式,在经济体制上改革创新的。(5分)并分析 21世纪初中国的转变带来的影响?(4分)
(26分)创新是一种文化品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了较好的贯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20世纪的世界进程中出现了许多冠以“新”概念的历史元素,如俄国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0世纪末的一次改革使中国迈进了社会主义新时期。
【材料三】谋求欧洲统一有相当长的历史渊源。然而,在千余年的发展中,欧洲的政治家和统治者们虽不惜使用最强大的武力,却都失败了。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剧烈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1951年4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签署了煤钢联营协定,由此开辟了由经济合作入手的解决欧洲统一问题的新途径。从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环境看,走此途径,也是有共同基础的。1958年,六国又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通,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的欧共体,向着经济政治联盟的方向发展。1991年底,欧共体12国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举行的首脑会议上通过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2国范围内实现经济货币联盟和政治联盟,即建立“欧洲联盟”。
——以上材料均摘自《世界史》
【材料四】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共同体内部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大差别,农业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有不同的利益要求。比、卢和联邦德国三国农业不发达,对实行共同农业政策比较冷淡;而农业较发达的法、意、荷则积极主张实行共同农业政策。
——岳麓版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教材
阅读上述材料并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和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2分)请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两国确立不同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因。(8分)
(2)试简要概括材料二中三个历史元素的“新”之所在。(6分)并概括这些“新”的共同点?(2分)
(3)欧洲一体化是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创新,正朝着“努力使欧洲成为一种政治力量,一种社会,经济,文化力量”的方向发展。请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欧共体在实现共同农业政策上有何创新举措(4分)?欧洲的联合给当今世界带来什么启迪?(4分)
钱乘旦先生在《不平衡发展: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中提到,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而是对它进行“越位”,从而对它的主心骨——国家主权实行分解。 最能体现这种“越位”的是( )
二战后,国际组织的发展进入新阶段,除建立几乎包括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普遍性一般国际组织联合国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也大量涌现。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①联合国政府调节机制效力不足 ②大国强权政治主导着国际关系
③民族主义政治诉求不断高涨 ④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减弱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费里德曼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对货币供应的管理调节经济,反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1976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战后至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米尔顿·费里德曼这一主张的是( )
A.二战后,经济进入20年的快速增长时期
B.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20世纪70年代初,经济出现滞胀局面
D.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复苏并低速持续增长
2011年2月,德国和法国提出对欧元区经济政策进行监督的计划,欧盟领导人峰会上就此计划出现重大分歧,该计划中涉及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争论,包括废止薪资指数化和协调欧元区企业税率。这说明( )
①欧洲一体化进程充满了曲折
②欧盟仅是对欧洲经济问题进行协调的组织
③各国在经济事务中都有发言权,反映了世界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④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下,欧洲各国的合作正在积极进行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