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

(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 1571- 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

 

(1)(6分)国家:荷兰(2分)不同:中国 耕读为正途的传统择业观(做官务农),歧视商人(2分)英国 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2分) (2)(10分)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8分)不同:材料三 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2分);材料四 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2分)局限:材料三 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2分);材料四 只反映局部。(2分) (4)(3分)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国家: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荷兰。不同:中国的择业观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可以推知耕读为正途的传统择业观(做官务农),由“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可知歧视工商业者。英国:由材料二中的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等信息可知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 (2)材料一、二提供的是中英两国的不同择业观,所以分析原因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根据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两个国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相关史实可以得出答案。即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 (3)不同:由材料三中的“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新世界的主人”等信息可知是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由材料四中的“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可知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局限:属于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由于材料三来源于小说,小说属于文学作品,可以作为研究历史的材料,但属于不能提供直接证据的材料,所以距现在于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材料四是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不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所以局限在于只反映局部。 (4)因素:通过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都是影响择业观的因素。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重农抑商”;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自然经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重商主义;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5分)外语在近代中国教育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

从孟子时代开始,“华夏正音”之外的语言被贬为“鹱(hù)鸟之音”,意思是并非人类的语言,读书人谁要学它,就是“下乔木而迁于幽谷”——自甘堕落。

近代中国

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陆续设有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德文馆等。同文馆开始只招收10名学生,后扩大到100多名。

1904年,政府规定“中学堂以上必勤学洋文”;大学堂“必深通洋文”,译学馆“以储交涉之才”。

现代中国第一阶段

教育部副部长钱俊瑞在1952年明确指出:“俄文,它是列宁、斯大林的语言,它是社会主义大门上的一把钥匙。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打破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搬掉放在我们发展中苏友谊大道上的一座大山。我们学会俄文,就能更加直接地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可以使我们祖国更加速向社会主义前进。我们学好了俄文,就可以更加促进两大民族的文化的交流,促进两大民族的友谊和合作。”

现代中国第二阶段

1978年底,《北京日报》刊出文章,号召“努力掌握外国语这个武器,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84年,教育部宣布“英语成为高考必考科目”。

(1)据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和近代中国对待外国语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1862年前后清政府开始了一场什么改革?简要说明1904年后学习外语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联系。(9分)

(3)材料中现代中国两个不同阶段“外语热”有何不同?这种不同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怎样的变化趋势?(8分)

 

查看答案

历史学家许倬云认为:“从古至今,一个强国领头的‘联盟’,不过是另外一个形式的霸权而已。”可以作为例证的联盟是

A.华约                 B.欧盟

C.亚太经合组织         D.联合国

 

查看答案

谈及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波兰历史学家伊萨克﹒多伊彻这样说到,“他们(农民)屠宰的牝牛有1500多万头,绵羊和山羊约4000万只,猪700万只、马400万匹。全国牲畜减少了一多半。”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为稳定农产品价格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民消极怠工

C.搞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农民利益被忽视

D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农民消极应对

 

查看答案

当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国家干预的政策,一些人就讥笑他抄袭了一本书,另一些人称他以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这“一本书”可能是

A.《人权宣言》    B.《共产党宣言》

C.《国富论》       D.《社会契约论》

 

查看答案

瑞士牧师慈运理(Ulrich Zwingli)(1484~1531)将希伯来文、希腊文或是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苏黎世当地语言;后来,苏黎世市议会决定了《圣经》改革方案,成为官方政策。1525年苏黎世市议会废止弥撒,改由慈运理的圣餐版本替代。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慈运理是民族英雄                B.人文主义逐渐深入人心

C.宗教改革取得初步成果            D.启蒙运动冲击传统教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