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位学者感叹:竟然有儒者固守旧说,不了解社会变化,仍将工商业看成末流,并有压抑工...

有位学者感叹:竟然有儒者固守旧说,不了解社会变化,仍将工商业看成末流,并有压抑工商业的主张。他认为工业原本就受到古代圣王肯定,商业又能帮助生产者流通物品,二者都是根本。他这种思想主要针对

A.战国,战乱频仍,经济倒退,才会提倡工商以改善民生

B.魏晋,庄园经济妨碍商业活动,有识之士提出改善意见

C.隋唐,胡商络绎来华,垄断市场,激起民间的反商情结

D.明清,工商业虽然发达,仍有士人对工商业者怀有成见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工业原本就受到古代圣王肯定,商业又能帮助生产者流通物品,二者都是根本”体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思想出现在明清时期,当时社会上仍有士人对工商业者怀有成见。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工商皆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国古代的某一宗教,其经典不少是学习、模仿,甚至借用其他宗教经典的内容而成。《玉清经本地品》就是一例,如:品中述及元始天尊的十戒,第一戒,不得违弃父母师长,反逆不孝;第二戒,戒杀生。这个例子反映了

A.反映古代中国各种思想的融合         B.佛教取道教经典为本,增添儒家观念

C.道教取儒家经典为本,增添佛教观念   D.佛教取儒家经典为本,增添道教观念

 

查看答案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A.西汉七国之乱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靖康之耻      D.明末清军入关

 

查看答案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出现这种医学知识的主要背景是

A.三国以来, 中印双方来往频繁, 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西晋末年, 华北居民大量南徙, 在湿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C.南北朝时, 南北往来频繁, 游牧民族免疫力弱, 感染者众

D.北朝之时, 胡族入居中原, 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

 

查看答案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A.东汉   B.东晋   C.北周   D.北宋

 

查看答案

(27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 1571- 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3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