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初,一位欧洲学者写了《骑士手册》,谈到研究《圣经》的方法:“《圣经》里包含着耶稣的教义,没有人为掺染。·····”又说:“《骑士手册》是要纠正一些人的错误,他们把宗教说成是由清规、戒律和外在的宗教仪式组成,他们完全不懂崇敬的真正本质。”这位学者的观点反映了当时的那种思潮?
A.人文主义 B.理性主义 C.自由主义 D.现代主义
哈里斯感叹:“事实上,今天的学生在读了古代的相关记述之后,就会很容易地得出如下结论:雅典的法庭是在具有说服力的演说者的影响和控制之下,他们较少关注法律条文。”这表明当时古代雅典
A.缺乏明确的法律意识 B.突出辩论在司法中的影响
C.出现了“强人政治”局面 D.法庭注重民主程序的操作
有位学者感叹:竟然有儒者固守旧说,不了解社会变化,仍将工商业看成末流,并有压抑工商业的主张。他认为工业原本就受到古代圣王肯定,商业又能帮助生产者流通物品,二者都是根本。他这种思想主要针对
A.战国,战乱频仍,经济倒退,才会提倡工商以改善民生
B.魏晋,庄园经济妨碍商业活动,有识之士提出改善意见
C.隋唐,胡商络绎来华,垄断市场,激起民间的反商情结
D.明清,工商业虽然发达,仍有士人对工商业者怀有成见
中国古代的某一宗教,其经典不少是学习、模仿,甚至借用其他宗教经典的内容而成。《玉清经本地品》就是一例,如:品中述及元始天尊的十戒,第一戒,不得违弃父母师长,反逆不孝;第二戒,戒杀生。这个例子反映了
A.反映古代中国各种思想的融合 B.佛教取道教经典为本,增添儒家观念
C.道教取儒家经典为本,增添佛教观念 D.佛教取儒家经典为本,增添道教观念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了以下哪一场事件
A.西汉七国之乱 B.中唐安史之乱
C.北宋靖康之耻 D.明末清军入关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中国医书对疟疾的记载较多且有相当清楚的认识。出现这种医学知识的主要背景是
A.三国以来, 中印双方来往频繁, 行商客旅将疟疾传入中国
B.西晋末年, 华北居民大量南徙, 在湿热环境中感染者日众
C.南北朝时, 南北往来频繁, 游牧民族免疫力弱, 感染者众
D.北朝之时, 胡族入居中原, 将北亚草原特殊疾病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