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

(26分)择业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理学家张履祥在《训子语》中说:“士为四民之首,从师受学,便有上达之路”,“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生者。” “商贾近利,易坏心术;工技役于人,近贱。”

材料二: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孟( 1571- 1641年)认为一个“国家可以致富”,“只有靠着商人们所掌握的秘诀才行的。”因此,我们应该把商人“列为这样一种受人尊重的地位;因为商人肩负与其他各国往来的商务而被称为国家财产的管理者,实在是受之无愧的。”

——《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

材料三:1952年出版的苏联小说《茹尔宾一家》是一部描写工人生活的优秀作品。该作品以近乎理想化的正面人物形象来表达工人阶级的劳动、生活、道德和优秀传统,成功地塑造了“新世界的主人”的艺术形象。作品中有一情节:主人公茹尔宾全家庆祝孙子的诞生,他们为一个新工人的诞生而骄傲。

材料四:2005年,上海市质量协会用户评价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成长质量公益调查》的报告。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上海学生家长进行拦截调查,共搜集总样本数为1324份。在回答“今后希望孩子做什么”的单项选择题时,30.9%的家长选择公务员,仅有1.1%的家长希望孩子成为工人。人才就业意向根据频率高低依次为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性企业、金融保险等。

(1)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是哪一个国家?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择业观有什么不同?(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6-17世纪中国与英国形成不同择业观的原因。(10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人这一职业的认识有何不同?这两则材料对于探究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8分)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究,你认为影响择业观的因素有哪些?(2分)

 

(1)国家:荷兰(2分) 不同:中国 耕读为正途的传统择业观(做官务农),歧视商人(2分) 英国 商人地位高,商人职业受重视(2分) (2)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 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 (3)不同:材料三 推崇工人这一职业,认为工人是新世界的主人;(2分); 材料四 工人这一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低,仅有少量人愿意当工人(2分) 局限:材料三 来源于小说,带有明显的主观夸大的色彩;(2分); 材料四 只反映局部。(2分) (4)因素: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3分,每点1分,任答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十七世纪的荷兰,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商业船队,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海外贸易成为了当时的海上霸主所以17世纪欧洲对外贸易最发达的国家应为荷兰;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的择业观中注重农业,轻视商人,与我国传统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相吻合,而英国主张把商人放在人们尊重的地位,体现出了对商业的重视。 (2)中英两国不同的择业观的出现是由于当时两国的经济、政治、思想发展现状决定的,相对而言古代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科举制的影响等因素,所以传统择业观仍占主流;英国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发展,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等所以出现了新的择业观 (3)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三比较重视工人这一职业,而材料四对新时期中国的择业观的统计则体现出了人们对于工人职业的轻视,不愿意当工人。究其局限而言材料三来自于小说,处于当时政治经济的需求有很大的人为加工的成分,不一定是历史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材料四中的调查仅局限于小部分人,所以也不一定能客观反映中国的现实。 (4)结合上述回答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择业观受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社会主流思想文化和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所以有时代环境(背景)、立场、地域、传统思想、主流价值观等 考点: 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世界的经济·择业观·中外比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分)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因。(3分)

(2)据材料指出韩、日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历史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7分)结合所学,谈谈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8分)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史学界认可的事实?(4分)哪里又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4分)

 

查看答案

毕沙罗的《瓦赞村口》,在画中充满阳光、空气,清新、明净、温暖的乡村生活气息。体现这种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的画派是

A.现代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浪漫主义

 

查看答案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查看答案

“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查看答案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 法国大革命初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政权落人国民会议手中。以上史实体现的政治主张是

A. 主权在民                             B.三权分立

C. 议会制度                             D.社会契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