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中国自秦以下两千年,只可说是一个君主一统的政府, 却绝不能说是君主专制。人才的选拔,官吏的升降,赋税的征收,都有传统客观的规定,绝非帝王私意所能轻易摇动。如此般的政体,岂可断言其是君主专制?”作者强调的是
A.形成统一的史学文化心理认同 B.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认识历史
C.提倡以否定的精神来研究历史 D.要注重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三位教师对开元通宝是何时期钱币有不同看法。甲教师以唐玄宗年号为开元,认为应属于唐玄宗时期;乙教师以《旧唐书》中记载:“武德(唐高祖年号)四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为由认为通行于唐朝;丙教师以《中国古钱目录》和钱币实物等进行考证,得出并非仅指唐朝钱币。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以当时皇帝年号分析,甲教师立论可靠
B.以唐代史籍记载为据,乙教师认识准确
C.立足文献和实物考辨,丙教师所论相对合理
D.三位教师的研究方法与看法都存在较大的缺陷
唐德宗时,分全国为十道,每道设一监察使,派往各地区巡视观察。监察使本是中央官,但后来常停住地方,逐渐演变成了地方长官的最高一级。这样,唐代地方行政机构逐渐由州、县二级制变成道、州、县三级制。下列机构演变历程与此最为类似的是
A.战国的郡 B.秦朝的道 C.汉代的州 D.元代的行省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后),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疑(疑惑不明)者皆明壹之。”该文物有助于研究
①秦朝制度 ②秦始皇功绩 ③古代文字演变 ④秦朝灭亡原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对同一历史事件,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历史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战胜的日本确保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获得的巨额战争赔款加快了以军需产业为中心的产业化。同时镇压了抵抗日本侵略的东学农民运动,强迫进行甲午改革,扩大了对朝鲜的影响力。以甲午战争为契机,长期延续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国际秩序宣告瓦解。
——韩国国定教科书
材料二 日清战争是作为欧美式近代立宪国家而发展的日本与中华帝国的决战。被称为“沉睡的狮子”而让人惧怕其潜力的清朝,与世界的预料相反,一下子就败给了新兴的日本,自古以来东亚所持续的中华秩序崩溃了。其后,列强诸国群聚清朝,马上获得了各自的租借地(借用他国领土的土地),构筑了进入中国的立脚点。
——日本扶桑社出版的《新编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韩国史学界普遍关注甲午战争的主要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教科书认为甲午战争对东亚和世界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争对大清王朝造成的强烈冲击。(7分)
(3)扶桑版日本教科书中关于“日清战争”的阐述,哪些是中国人民不能接受的?(2分)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简析新航路的开辟是怎样“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化工业文明转变”的。(2分)
材料二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
——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是如何“克服专制王权”的,并指出“克服专制王权”又是如何促进英国“继续前进”的。(6分)
材料三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钱乘旦等主编《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先进人士在19世纪上半期有何理论探索?(3分)
材料四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近代企业呈现出沿着纺织、缫丝、面粉为中心的民间轻工业,军需工业、船舶修造、机械工业等政府主导的重工业两个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在上海和东北等地设立的外国企业,在向中国引进技术方面来说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具有特殊的意义。
——朱荫贵《日本学术界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两个新动向》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近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特点。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其主要成因。(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