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社会不断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15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社会不断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末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此外,在富者或大资本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安全,而贫者或小资本家不但不能安全,而且随时都可能被下级官吏借口执行法律而强加掠夺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按照各种行业的性质和范围所能容纳的程度,投下足够多的资本。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0页

材料三:“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73页

请回答:⑴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哪两项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共同的影响。(6分)

⑵根据材料二的角度,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6分)

⑶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请从19--20世纪的中国历史发展中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加以说明。(3分)

 

(1)(共6分)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2分)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治人民,维护政治稳定;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 (2)(共6分)影响:①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和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太平天国运动)。(2分) ②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2分) ③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分) (评分说明: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上的影响都要抓住破坏性和建设性两个角度阐述,另外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如引起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可给2分,本题总分不超过6分。) (3)(共3分)观点:材料三:说明民族独立是国家进步发展的前提;(1分) 事例:民族工业发展的短暂春天;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的失败。 【解析】 试题分析:(1)“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国内所经营的各种行业,都不能投下足够多的资本”等信息可以得出当时中国的政策为: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影响可根据所学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即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统治人民,维护政治稳定;但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材料二强调英国的对外侵略产生的作用是双重的,因此可结合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中传统文明的衰落和近代文明的发展考虑。根据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得出:①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和民主主义革命开始(太平天国运动)。②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③打破“天朝上国”的迷梦;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 ) (3)“在印度人自己还没有强大到能够完全摆脱英国的枷锁以前,印度人民是不会收到不列颠资产阶级在他们中间播下的新的社会因素所结的果实的”意在强调发展近代文明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在中国资产阶级倡导实业救国,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春天,但是很快萧条下去;政治方面资产阶级倡导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是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失败告终。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重农抑商政策;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解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实业救国;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蒸汽”的力量·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浸与民族危机·鸦片战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师夷长技与开眼看世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4分)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4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该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4分)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七大”工作方针》中指出“陕北是两点:一个是落脚点,一个是出发点”。这里的“出发点”是指

A.陕北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B.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C.红军主力在陕北完成改编,奔赴抗日的前线

D.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由陕北渡过黄河,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查看答案

“工厂死在接收上, 鸟窠做在烟囱上。……,民主涂在嘴巴上, 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A.国民大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查看答案

中共的某份宣言指出,“我国家、我民族、已处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然而有些人“数年以来,以‘不抵抗’政策出卖我领土,以‘攘外必先安内’武断宣传来进行内战和压迫一切反帝运动”。这份宣言最有可能出现在

A.九一八事变前后    B.华北事变前后   C.西安事变期间    D.七七事变以后

 

查看答案

张鸣在《苏维埃乡村追求》中指出,“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其中“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主要是指

A.开展土地改革     B.进行万里长征    C.工农武装割据     D.实施武装斗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