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段长久的历史有一点特别引起...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这段长久的历史有一点特别引起我注意,就是中国的一切几乎全是可能的、自然的。我佩服他们什么事都没有一点神奇的意味。为什么别的民族(具体指的是希腊、罗马等民族)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来源呢?到处只有神道的显形、诏谕、奇迹、巫术、变形、穿凿附会的梦境,(对于)骗子的寓言,我只有痛恨。

——伏尔泰《天真汉》

【材料二】 孔子生长在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状态、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

——《独秀文存》

【材料三】 中国的立法者是比较明智的。他们不是从人类将来可能享受的和平状态去考虑人类,而是从适宜于履行生活义务的行动去考虑人类。要每个公民在某个方面都依赖其他公民,维持人民内部和平和良好秩序,以及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但是)中国的法律决定任何人只要对皇帝不敬就该被处以死刑。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伏尔泰怎样的启蒙思想?(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伏尔泰和陈独秀批判传统文化的着眼点有何不同?(2分)

其中隐含着二者的政治诉求又有何相通之处? (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持何态度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外传统文化?(2分)

 

(1)思想:天赋人权,反对宗教迷信。(2分) (2)不同之处:伏尔泰:宗教升学;陈独秀:封建伦理道德(2分) 相通之处:批判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制度。(2分) (3)赞赏:理性治国;礼制,仁;和谐。(任两点得2分) 否定:君主专制(2分) (4)取其精华,弃其糟粕。(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思想的分析与认识。解答时要紧扣材料,从材料中归纳总结答案。如可结合材料“造出一些荒诞不经的来源”,反映出伏尔泰反对宗教迷信,“到处只有神道的显形、诏谕、奇迹、巫术”反应伏尔泰反对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主张天赋人权。 (2)主要考查学生对伏尔泰和陈独秀思想的认识与理解。回答时要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由材料可知,伏尔泰侧重于批判宗教神学以反封建专制统治;而陈独秀则以批判封建的伦理道德以达到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之目的。本质上来看,都是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3) “中国的立法者是比较明智的”得出,孟德斯鸠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是赞赏的。“从适宜于履行生活义务的行动去考虑人类” “消灭由暴戾性情所产生的一切邪恶的极其适当的方法”体现了理性治国思想,主要是通过儒家思想规范社会。但“中国的法律决定任何人只要对皇帝不敬就该被处以死刑”,看出孟德斯鸠反对中国的君主专制。 (4) 注意审题“综合上述材料”回答对中外传统文化的态度。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中国以及西方传统文化都存在可取之处,但也有不足之处,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持批判的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思想;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陈独秀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碑碑文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请回答:

(1)“一千八百四十年”以来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和性质分别是什么?请列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所进行的重大革命斗争(每项举一个即可)。(4分)

(2)“三十年以来”的作为中国革命历程的新起点事件是什么?在这三十年以来的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理论成果是什么?(4分)

(3)“三年以来”的革命时期内,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什么样的历史性转变?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有什么深远影响(4分)

 

查看答案

(10分) 在西学冲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价值规发生了分化,其群体也随之分化、重构,形成新旧两个阵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的嬗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予之幼时,即有万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读兵书;年垂四十,身虽登科,终无机会风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自光绪庚子后改设学堂,不数年停止科考,并派学生出洋留学以学洋夷之学洋学既盛,孔孟之学遂无人讲;中国人士均尚西学,则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皆置诸如无有之乡,遂养成许多叛逆,至宣统三年,突然蜂起,革我清之命,改称民国,号曰共和,而乱臣贼子乘势行其素志岂非孔孟之学不行而洋学是尚之所致乎?

——刘大鹏《退想斋日记》

【材料二】  我们的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

——《胡适日记》

【材料三】 中国与此新出现的“夷狄”更常处于一种敌对的状态之中。现在反要向其学习,而学习的目的又是“制夷”。何况这些“始创自由平等于己国之人,即实施最不自由平等于他国之人”。故中国士人对学习西方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其中的多重尴尬是不言而喻的。

——罗志田《新的崇拜:西潮冲击下近代中国思想权势的转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属于新旧哪个阵营,从政治与文化的立场及其个人利益角度说明其依据。(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等知识分子以传统方式安身立命的社会原因。(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例说明中国士人所遭遇的尴尬。(2分)

 

查看答案

(15分)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2分)

 

查看答案

对某艺术家有这样的评价:“他没有固定的主意,而且花样繁多,激昂或狂,可亲可憎,诚挚或装假,让人喜欢又招人讨厌,变化无常不可捉摸”。下列作品属于该艺术家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英国文学史上有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萨繆尔•柯勒律治和罗伯特•骚塞。他们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称为“湖畔派”。他们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对法国大革命抱着矛盾的态度,竭力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生活和大自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他们的创作风格属于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现代主义            D.解冻文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