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今日的日本,虽然有些不及西洋各国富强之处,但如果我们日本人从此立志求学、充实力量,先谋求个人的独立,再求一国的富强之处,但西洋人的势力又何足惧?国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建立起代表全体国民的政府,……严守同政府的约定,服从国法并接受保护。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劝学篇》(1874)

材料二     吾闻欲救今日之世变者,其说有三:一日保国家,一日保圣教,一日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

——摘编自张之洞《劝学篇》(1898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福泽谕吉和张之洞观点的异同。(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评价福泽谕吉和张之洞对近代日本、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5分)

 

(1)同:向西方学习,抵御外国侵略,实现国家独立富强。(2分) 异:福泽谕吉强调人人生而权利平等,主权在民,人民和政府是平等的契约关系;实质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4分)张之洞强调朝廷对人民的恩泽,号召人民报效朝廷,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4分) (2)张之洞开展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最终失败。(2分)福泽谕吉宣传了启蒙思想,启发了民智,有利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为明治维新提供了理论支持。(3分)(如有学生答“另一方面,福泽谕吉宣传脱亚入欧,鼓吹侵略扩张,给亚洲邻国带来深重灾难”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比较概括能力。从材料一、二“日本,虽然有些不及西洋各国富强之处,但如果我们日本人从此立志求学、充实力量”“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中可以得出福泽谕吉和张之洞观点的相同之处。从材料一“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不是现实情况上的平等,而是指基本权利上的平等”“国民为保护自己的利益”中可以总结出福泽谕吉的主张;从材料“一日保国家,一日保圣教,一日保华种,夫三事一贯而已矣”“以中学固其根柢”中可以总结出张之洞的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洋务运动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概括总结张之洞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思想启蒙,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对邻国带来的灾难来分析福泽谕吉对日本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 考点:选考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杰出的人物·福泽谕吉和张之洞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联合国在各种非政治生活方面十分成功。……它在执行维持和平这一主要任务方面却成绩时好时坏。它通过提供保持友好关系的媒介,帮助阻止了大国间的全面战争。它已制止了不涉及大国重大利益的印度尼西亚、以色列和克什米尔这些地区的战争。但是,它未能阻止朝鲜、阿尔及利亚、埃及和越南的一系列局部战争即“灌木林火”战争。在1962年的极度危险的古巴危机中,联合国也没有举行任何磋商会议。尤其在欧洲大陆,联合国被证明几乎是软弱无力的。在那里,冷战扩大了共产党集团和非共产党集团之间的鸿沟,这一鸿沟最后宽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因此,各大国各行其是,组织了相对抗的安全防卫体系,对每次危机都独自作出反应。同国联一样,联合国的主要困难在于:在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它能提供一台解决争端的机器,但却不能下令使用这台机器。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999年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联合国成立以来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联合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成绩“时好时坏”的原因。(9分)

 

查看答案

(15分)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前)农民不仅终止了农奴身份,而且变成土地的拥有者。十八世纪,所有教区事务由官吏管理。这些官吏不再是领主的代理人,也不再由领主任命。-些官员由省总督任命,其他官员由农民选举。所有的官员由中央政府监督控制。贵族阶级失去了先前的政治权力,但极大地增加了金钱上的豁免权和个人优势。它的特权对于法国人民来说是如此的无法解释,令人憎恨。十八世纪,欧洲政体半数濒临崩溃,一般来说,大陆东部地区不如西部地区的制度坍塌严重,但到处可见旧制度的老化衰退。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材料二    作为旧制度的产物,中央集权没有在法国大革命中毁灭的原因在于,它本身就是革命的开端和导火线。我还会补充道,人们在其内部摧毁贵族制度时,他们也会将自己推向集权化。这种状况下,推动人民的这一倾向比起阻碍它要容易得多。在人民内部,所有权力逐渐集中,只有下大力气,才可能使之分裂。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老化衰退”的表现和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分析指出中央集权没有在法国大革命中毁灭,并与近代民主政治相融合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9分)

 

查看答案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每个时代都要书写他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节奏指数逐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新历史。(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七版前言)

材料

历史评价的对象

历史评价的变迁

古文经①

西汉以来,古文经学不断发展壮大,王莽当政时一度得立学官,东汉后期逐成压倒今文经学之势。至东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以古文经学为宗,兼采今文之说,综合两派,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三》(人教版):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太平天国运动

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1958年撰写)中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揭开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在中国近代史上起了伟大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火车头的作用,激励着中国人民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进行英勇的斗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教版):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它反侵略的新内容和新意义,也显示出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指出: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盘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有一定经济意义的学者都被扣上了“崇媚洋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人教版):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

 

 

 

 

 

 

 

 

 

 

 

 

 

 

 

 

 

 

 

 

 

 

 

 

 

 

 

 

 

 

注释:①汉武帝末年,在孔宅和河间献王等处,陆续发现许多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都是周小篆写成的,这些经书被称为古文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格中一个历史评价的对象,指出当前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对其历史评价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12分)

 

查看答案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时期更调动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编纂了大型丛书《四库全书》,全编收书3500多种、7.9万多卷,总量达9.9亿字,几乎囊括了清中叶以前所有重要的文献典籍,并在特定的视野中加以系统布勒,从而构成了中国古代最为庞大的典籍。所以,纪昀在《进四库全书》表中称《四库全书》具有“源流之大备”及“回归”的特质。……清政府在修书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有目的的删削与篡改,对图书的禁毁确实是严厉的。

——楼宇烈《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751年,在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狄德罗主持下开始编撰一部《百科全书》,全名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技艺详解辞典》。参加撰稿的多达160人,其中有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自然科学家达朗贝、孔多塞,哲学家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文学家博马舍,经济学家魁奈、杜尔阁等人。参加编撰的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百科全书派”。他们人数众多,影响极大,成为法国启蒙运动的中心。

百科全书的编写,既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又有力地推动了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第二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这两部著作的不同影响。(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