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
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
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
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
在中国近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材料 | 结论 |
A | 鸦片战争后,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 | 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条件 |
B | 江南制造总局和发昌机器厂 | 都是官办企业 |
C | 二战期间,我国工业快速发展 | 重工业暂时摆脱了列强控制 |
D | 《民报》和《新学伪经考》 | 对封建文化进行了系统批判 |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下面哪项叙述,才能使前因后果关系完整起来( )
A.工人运动的兴起 B.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
C.新型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 D.自由放任经济政策指引
“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西方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落伍 B.中国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C.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D.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17世纪,荷兰政府在很多企业家的慷慨捐助下建立起社会福利制度,大力资助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这些都成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像磁石一样吸引了欧洲的科技精英和商人,甚至连土耳其人和美国人也涌人荷兰“淘金”。荷兰政府以上举措的重要条件是( )
A.17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B.荷兰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C.发达的航运业使荷兰商人获利匪浅
D.荷兰打败英国确立殖民霸权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此种审美观的转变主要是由于( )
A.封建经济的衰退 B.专制集权的巩固
C.理学思想的影响 D.审美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