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

“人生而是自由的,可是现在他却处处带着镣铐。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1)归纳材料一中两国思想家主张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6分)

材料二      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不同观点的相同立场。(2分)

材料      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之处。(4分)

材料四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4)根据材料四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分)王韬认为他“实倡先声”是指什么?(2分)

 

(1)共同主张: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2分)不同影响:法国的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中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4分) (2)不同观点:伏尔泰等尊崇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符合道德和理性;(2分)孟德斯鸠等批判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2分)相同立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2分) (3)相似之处:①都借助外来文化作为思想武器。②都进行过激烈争论。③都否定专制暴政,主张民主政治。(4分,任答两点即可) (4)观点:提出学习西方,但认为封建制度和儒家道德不能改变。(2分)含义:对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黄宗羲,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卢梭,人生而是自由的,可是现在却处处带着镣铐”等,不难直接判断得出黄宗羲和卢梭的共同思想主张,即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由于当时两国具体的国情不一样,主要体现在:中国正处于封建专制统治最高峰,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及其缓慢,重农抑商;法国此时历经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等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国家实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等。因此,两人主张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不尽相同:A.以黄宗羲思想主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并没有动摇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B.而以卢梭启蒙思想为代表的欧洲启蒙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 (2)根据材料二关键信息“伏尔泰,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孟德斯鸠、卢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等,不难归纳、概括得出欧洲思想家对待中国文化的两种不同观点:A.伏尔泰等尊崇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符合道德和理性;B.孟德斯鸠等批判中国文化,认为儒学维护专制主义统治。 结合所学知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均属于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的共同思想主张,即体现在: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推崇资产阶级的政治理念,主张实行资产阶级代议制,对权力实现有效的制衡。他们所持的立场相同:即都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封建。 (3)根据材料二、三相关信息,本问实际上考查中西方“启蒙运动”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相似之处。根据两则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得出,中西方“启蒙运动”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相似之处,主要体现在:①都借助了外来文化作为宣传新思想的武器。②新旧思想间都进行过激烈争论。③都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实行民主政治。④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本国的社会变革等。 (4)根据材料四关键信息“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势变道不变”、“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等,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所持的主要观点:提出要学习西方的长处(技术器物层面)才能抵抗西方的侵略,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又认为中国传统的封建君主专制和儒家伦理纲常不能改变。关于“实倡先声”,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理【解析】 魏源的主张尽管只停留在学习西方技术器物阶段,但对近代国民解放思想,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醒过来,倡导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欧洲启蒙运动·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从学习“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阶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材料,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6分)

 

查看答案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这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①③

 

查看答案

马克思主义产生后,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下列有关这些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B.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方向,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C.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行动指南。

D.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否定

 

查看答案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   

A.托古改制,实行君主立宪         B.学习西方,全盘西化

C.变革制度,实行民主共和         D.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查看答案

20世纪20年代有历史教科书在介绍儒家思想时写道:“其宗主为孔丘”,不仅直呼孔子为孔丘,而且对孔子整理典籍的说法也表示了很大怀疑。这种暗含批评孔子之意的做法受到了(   

A.洋务运动的影响               B.维新运动的影响

C.抗日战争的影响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