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元年,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占到世界总量的26.2%,仅次于印度,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公元1500年,中国超过印度,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公元1700年,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22.3%,而欧洲占24.9%.中国的GDP大致与整个欧洲相当。……
——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820—1900年各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 (百分比,世界总量=100%)
——改编自安格斯·麦迪森《世界千年经济史》、保罗·贝罗克《1750年至1980年的国际工业化水平》
(1)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GDP发展的总体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比较1820—1900年中美两国GDP在世界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不同对中美双方关系的影响。(3分)
(3)有观点认为“决定国家实力的不是总体GDP”,据材料二并结合这一时期的中外事件加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GDP与国家实力的关系。(5分)
(13分)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
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来源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
——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
材料四 1500年前后,许多事指向农业文明的解体,比如说,农奴制解体解放了人身,文艺复兴解放了人的精神,宗教改革解放了人的思想……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1)据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国“从封建到帝制”政治制度变迁的原因。(3分)
(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次转型在政治、经济、思想上的主要表现。(4分)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迈出了现代化的第一步”的。(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促使中西方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3分)
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社会日益分裂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敌对阵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下列作者的表述与上述时代背景无关的是( )
A. 司汤达:(工人)每5~6年就失业一次,他们只好在街头卖唱
B. 李斯特:(里昂工人)身陷苦难和令人难以忍受的贫困环境之中
C. 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D. 巴尔扎克:法律把金钱定为衡量一切的尺度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由此可见
A.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D.全球化加剧国际之间移民问题的矛盾
下图漫画所反映的对外政策,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少批评意见,有批评者认为它“开了使用本国纳税人金钱援助他国的先例”。批评者的理由应该是
A.无视欧共体力量的壮大
B.主观上排斥东欧国家加入
C.公开叫嚣遏制共产主义
D.扶植了潜在的竞争对手
20世纪20~30年代,美俄两国分别实行“新政”,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A. 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 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 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