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争前,日本以“文野战争”号召国民同心协力、支持战争。战前,天皇每年从皇室费用中拿出30万元补充军费。实业界领袖组织“报国会”募捐,为战争效劳,不计个人得失。21个运输社,自愿在战争期间无偿为政府运送军事物资。日本贫民有的将一天劳动所得的一半捐献出来,许多人志愿做后勤供应的军夫。

清政府每年从海军军费中挪用30万两建造颐和园,为西太后庆祝60大寿而耗费的大约1400—2000万两白银,可购买10艘“定远”型铁甲舰、20艘“致远”型战舰。海军军官都在基地附近兴建私宅,军官生活普遍奢侈,嫖赌乃常事。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

——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展开的会战主要有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下表是正面战场抗战中日军伤亡人数部分统计。

 

会战

时间

国民党伤亡人数

日军伤亡人数

淞沪会战

1937.08.13—11.12

333500余人

50000余人

南京保卫战

1937.12.5--12.13

50000余人

12000余人

太原会战

1937.09—11

100000人以上

近30000人

徐州会战

1938.01--05

100000余人

32000余人

武汉会战

1938.06.11—10.25

400000人

40000余人

南昌会战

1939.03.17—05.09

100000余人

24000余人

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0914—10.15

40000余人

20000余人

枣宜会战

1940.05.01—06.24

36983人

7000余人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09.07—10.09

54000人

5184人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12.24—1942.01.16

28116人

1591人

材料三    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从抗战一开始就深入敌人后方,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运动战和游击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在华北、华中华南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共产党的军队在抗战开始时只有几万人,到了1945年初发展到91万人,还有农村中不脱离生产的民兵220万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敌后战场的八路军、新四军共作战9.2万多次,收复国土83.7万平方公里,占沦陷区总面积的66%。在抗战的八年中,共产党军队毙伤俘虏日军共52万多人。

——郭徳宏《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中的地位。(2分)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分)

(3)对比两次战争,你可以得出什么启示?(4分)

 

(1)日本战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举国上下,整体动员对中国作战。(2分) 中国封建制度腐败落后;政府未做好充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民族意识淡薄。(4分,答两点即可) (2)地位: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2分) 原因:全民族的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 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民族意识的觉醒。(4分,答两点即可) (3)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核心,它都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民族精神是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强盛的精神力量。(4分,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材料一文字说明日本在甲午战争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举国上下,整体动员对中国作战。材料一第二段文字能够说明清政府的腐败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清政府在战前没有认真准备,“中国下层民众大多不关心战事,战争期间,各地仍发生多起乱事”,反映国民民族意识淡薄。材料分别从中日两国来分析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的原因。 (2)从材料可以获取的信息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组织了多次大规模会战,毙伤大量日军,也造成国民党军队的巨大伤亡,说明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在抗战初期是主战场,在整个抗战中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结合材料三,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部队在抗战期间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出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全民族的抗战,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等。 (3)分析两次中日战争的启示,注意联系材料,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总结归纳得到的启示。材料一中,反映了甲午战前,中国方面没有从分准备,缺乏危机感,民族意识淡薄,造成战败;材料二、三反映了国共两党通力合作,共同抗日,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战争胜败的关键点是民族精神。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这一遗风流传至今,即权大于法,有法不依,拟法不严,徇情枉法。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第六条规定:“本宪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根据合众国权力所缔结或将缔结的一切条约,均为全国的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前述之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誓愿拥护本宪法。”

美国1787年宪法第3条第1款规定:“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三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条第一款,正式把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人民版历史教科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2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那些政治原则。(6

(3)结合材料三,指出把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有什么重要意义。(4

 

查看答案

独联体内经济一体化项目欧亚经济联盟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俄罗斯1月1日开始担任金砖国家机制轮值主席国。俄总统普京表示将利用主席国身份进一步提高金砖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材料表明

A.世界霸权的争夺日益激烈               B.世界政治旧秩序完全瓦解

C.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俄罗斯重新成为超级大国

 

查看答案

柏林墙正式名称为反法西斯防卫墙,始建于1961年8月13日,全长155公里。柏林墙的修建

A.标志着德国正式分裂                    B.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C.是对二战时期法西斯行为的反思          D.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查看答案

“它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在这里“它”是指

A.杜鲁门主义      B.经济互助委员会

C.马歇尔计划      D.西欧经济共同体

 

查看答案

列宁说:“俄国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俄国受到沙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所说的革命和战争分别是

A.二月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                B.十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C.二月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D.十月革命和克里米亚战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