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1)大势: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或民主化)(2分);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或世界市场;工业革命;工业化)(2 分)保守对策:闭关锁国(海禁政策)(2分)进取政策:殖民扩张(或拓展世界市场)(2 分) (2)政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分)意义:政治上,有利于巩固新中国政权(2分);经济上,有利于赢得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的发展)(2分);外交上,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2分) (3)判断不准确(2分)史实说明:一方面,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出现经济发展的“黄金阶段”(回答与此相关的史实即得2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大(以苏联为例)或遇到曲折(以中国为例)(评分说明:所做判断和史实说明须保持一致,只做判断且判断的结论正确而不答史实给2 分。) 原因:国际形势,两极格局逐步瓦解,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国内形势,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得出,中国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15-19世纪40年代),世界潮流呈现的大趋势。A.政治上:欧美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确立,政治制度不断走向民主化(政治民主化)。B.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工业革命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断形成与发展(经济工业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中方的“保守的对策”,即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消极防御,拒绝世界潮流。B.西方的“进取政策”,即积极推行“殖民扩张”,开展工业革命,不断拓展世界市场。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关键信息“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等,本问考查新中国外交相关内容——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知,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险恶的国际国内大环境(美苏争霸,美国竭力扶持国民党台湾当局等),新中国采取了比较务实灵活的外交策略——推行“一边倒”,倒向苏联,积极恢复发展经济。 “一边倒”外交政策对新生的中国政权带来了重要意义:A.政治上,有利于维护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从而巩固新中国政权;B.经济上:①有利于赢得苏联援助,从而更好地恢复发展国民经济;②有利于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运动创造条件;C.外交上,有利于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封锁,避免了外交孤立等。 (3)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等,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得出,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不够准确。结合史实,会怎样来认识:A.一方面,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不断调整,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不断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政治的不断健全,资本主义总体上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B.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改革成效不显著,(诸如此时期苏联的斯大林模式以及赫鲁晓夫的改革)或遭遇到严重曲折(诸如中国1958年的“三面红旗”以及1966年开始的“文革”),社会主义没有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优势”等。 相对而言,八、九十年代,邓小平的外交策略“韬光养晦”,堪称智慧。这主要在于邓小平准确把握住了当时的时代契机(国际国内形势):A.国际形势:①随着美苏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冷战局面趋向结束;②世界形势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了时代两大主题)。B.国内形势:①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正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务实、开放的外交,以争取到深入改革开放和推进市场经济的和平环境;②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力弱小,仍属于发展中国家。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古代中国的外交·明清时期的外交·闭关锁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殖民扩张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评论说: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

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查看答案

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他的观点表明   

A.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             B.美国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美国新宪法具有专制色彩             D.美国总统实际上是专制君主

 

查看答案

17世纪,荷兰在国内创办了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政府还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的低税政策,维持物价低水平,保证社会大众的生活。与这些举措相关联的历史背景是   

A.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B.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发展

C.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