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6 分)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原本是 19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

26 分)阅读下列材料:

“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原本是 19 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产物,有学者认为其本意是“自由主义精神的延续:改革社会秩序,以发展、扩张并确保主要的自由主义价值”。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欧美资本主义中心地区,社会主义逐渐演变成一种通过促进社会改革去争取中下层劳动者阶层民主权力和更好待遇的改良运动;在资本主义边缘地区,社会主义则在一系列国家中建立起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它们通常既取得了显著成绩,也经历了挫折。在以上两种基本运动之外,在广阔的第三世界,20 世纪中期以后兴起了形形色色的“模仿的”社会主义。

——据(张光明等)《关于社会主义回顾与前瞻的对话》整理

请回答:

1)列举 19 世纪上半期兴起的两大社会主义思潮,并分析当时社会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的原因。(8 分)

2)二战后,英国工党以其标榜为社会主义的竞选纲领(包括国有化,增加就业,推行社会保障等)赢得大选。你如何评价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6 分)

3)从五四时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中国。试从国内思想和国际环境两个方面分析成因。(8 分)

4)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4 分)

 

(1)两大思潮: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4 分) 流行的原因:工业革命,社会贫富悬殊日益扩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启蒙运动促进自由、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满分4分.任答一个要点得2分) (2)评价:该政纲只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变化,是局部调整;其目的是为获得民意,赢得选举;适当调节利益分配,完善福利制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3)国内思想:新文化运动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满分4 分,任答一点得2分)国际环境:十月革命的道路启示;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引起对西方模式的反思等。 (4)含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2 分)认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善于学习先进国家的发展经验。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回忆、再现所学知识,不难直接判断得出,在19 世纪上半期兴起的两大社会主义思潮,即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从19 世纪上半期开始,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日益流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居于以下原因:A.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工人阶级的处境越来越糟糕,社会贫富悬殊日益扩大;B.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显,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工人运动风起云涌,诸如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等;C.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开展,不断促进自由、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等。 (2))根据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认识英国工党标榜的“社会主义”政纲:A.从本质上看,此政纲仍是资本主义的改良方案,只是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根本上还是为了巩固资本主义统治,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B.从目的上看,此政纲通过提倡公平正义,以获得更多民意,其目的是赢得选举;C.从手段上看,该政纲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以适当调节利益分配,完善福利制度;D.从影响上看,该政纲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等。 (3)根据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五四时期(1919年)至 20 世纪 30 年代,“社会主义”思潮盛行中国,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密不可分,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A.国内背景: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打倒孔家店”,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传统儒学思想体系;②俄国十月革命后,国内宣传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B.国际环境: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俄国革命道路对国人的启示;②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所起得的巨大成就对国人的示范引领作用;③西方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引起国人对西方模式的反思等。 (4)根据材料信息及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得出,新中国“模仿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即20世纪50、60年代学习苏联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即“斯大林模式”),此时期我国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中,我们不难得出如下认识:①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要做到实事求是,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②一国经济发展模式,应该善于学习世界其他国家发展的一些先进经验,但绝不能完全照搬;③国家应该立足于发展经济,并大力促进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等。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及其背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国际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影响;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向西方学习(思想文化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26 分)一个国家对世界潮流与国际局势的判断,深刻影响其内政外交乃至命运前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 年)以来已见端倪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日本投降后,苏联曾反对中共同蒋介石打仗。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国家。

——据《毛泽东:历史走向之改写者》整理

材料三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认为“世界正处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时代”。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不扛旗”、“不树敌”、“不当头”原则,被概括为“韬光养晦”。

——据牛军《毛泽东时期外交的教训》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郑和航海后至鸦片战争前,世界潮流在政治、经济方面呈现怎样的大势?(4 分)中西方保守的对策进取的政策分别指什么?(4 分)

2)针对材料二中苏联政策的调整,新中国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政策?(2 分)其意义有哪些?(6 分)

3)据材料三,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对当时世界形势的判断是否正确。(6 分)从国际、国内形势两个方面分析邓小平韬光养晦外交理念形成的原因。(4 分)

 

查看答案

《货币变局》一书中提到:伴随英镑衰落的是美元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被开启了。或许,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开启   

A.加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B.加强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合作

C.缓和了美苏争霸造成的紧张局势

D.推动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查看答案

有学者评论说:20世纪中叶,俄罗斯的农村成了国家农奴制农村,而且国家从农民那里夺去了除空气以外的所有东西。导致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

B.斯大林时期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C.赫鲁晓夫在农业方面的改革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只注重发展重工业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17世纪末的英国,既实现了地上(指社会)的平衡,又建立起宇宙体系平衡。有了对地上的平衡的信心,才推动人们去研究、认识宇宙中的平衡体系。该评论所说的两个平衡应分别指   

A.英国议会制的产生、英国国教地位确立

B.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进化论的提出

C.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相对论理论提出

D.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牛顿提出经典力学理论

 

查看答案

本杰明·富兰克林指出,美国新宪法确定的政体是一种选出来的君主制。他的观点表明   

A.美国总统拥有很大的权力             B.美国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C.美国新宪法具有专制色彩             D.美国总统实际上是专制君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