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
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
随着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需要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下列作品中,与之相符的是
A.《诗经》 B.王羲之《兰亭集序》
C.柳公权《玄秘塔碑》 D.曹雪芹《红楼梦》
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的一项科技发明:“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这项科技发明
A.最早约产生于隋唐时期 B.经由波斯传到西方国家
C.将人类带入热兵器时代 D.为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
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宋代哲学家张载曾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
A.强调社会责任感 B.提倡知行合一
C.构建新儒学体系 D.重建伦理秩序
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了
A.三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