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22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

(22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的灵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据岳麓版课标教材《历史》必修Ⅲ

(1)在材料一中任选一家,指出该学派的哪些观点“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4分)

材料二      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民国区别于清代的一个倾向性的变化即是最终形成了从负面解读传统的取向。

——据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

(2)任举一例说明“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3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民国初年,有识之士是如何“从负面解读”孔子和儒家学说的。(6分)

材料三

满分5 manfen5.com

1939年,绥远形势告急,国民政府应蒙古族上层爱国人士的请求,派走员率军与蒙旗各界代表,共同迁陵。逢径延安时,毛泽东敬献了花圈,边区政府秘书长恭读了祭文,祭祀之后,延安各界人士瞻仰了成吉思汗灵枢。成陵西迁,阅时数月,历地千里.各城镇乡民,宁断隔夜之炊,亦踊跃宰牲献醴,祭英我中华民族英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英曼,人人舒张民族正气,个个藐视倭奴气焰。

——据陈琳《成吉思汗陵西迁始末》等

(3)结合时代特征,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9分)

 

(1)儒家:“仁”和“礼”;“仁政”和“民贵君轻”等。(任答两人的主张即可)道家:“道生万物”和朴素辩证法;“齐物”和“逍遥”。法家:“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任答其一即可,4分) (2)说明示例:维新变法运动,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3分)(如答出林则徐、魏源等人的新思想;洋务派“中体西用”亦可。) 叙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措施禁止小学读经科;(3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抨击“三纲五常”。(3分) (3)文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逐步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分)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和成陵西迁,显示民族利益高于一切,国共两党抛弃前嫌,推动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3分)以上现象都保护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3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信息,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百家相关思想内容。材料涉及到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分别这样来认识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某些主张“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A.儒家:①孔子主张“仁”和“礼”;②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③荀子提出“君舟民水”,主张“礼治”等。B.道家:①老子主张“道生万物”和朴素辩证法;②庄子主张“齐物”和“逍遥”等。C.法家:①商鞅主张“治国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②韩非子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等。 (2)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二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相关进程。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认识题干观点“清季人虽未必有意识地全面反传统,却在很多地方为民初反传统者预备了思想武器”,即体现学习西方。可以举以下实例给予证明:A.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新思想;B.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主张等对传统思想的冲击;C.以康有为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利用孔子和儒家经典“托古改制”,主张改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冲击了封建专制思想等。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期传统儒家学说遭到打击和压抑,具体这样给予解读:A.辛亥革命后,为了继续强化民主共和观念,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系列措施禁止小学读经科(儒家经典著作);B.新文化运动时期,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极力宣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抨击儒家“三纲五常”,部分激进者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等。 (3)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三信息,本题实际上主要考查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合作。根据材料三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解读材料三所揭示的文化现象:A.发生的时代背景:发生于20世纪30年代,日本逐步扩大侵华战争,中华民族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代背景之下。B.文化现象:①国共两党抛弃前嫌,共祭黄帝陵以及成陵西迁。 C.得出的总认识:①保护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显示出了民族利益高于一切;②推动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推动全民族共同抵抗日本侵略;③振奋了民族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从学习“技术器物”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30分)家族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基层结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汉河南郑兴家族简况(据《后汉书》整理)

满分5 manfen5.com

(1)“郑兴家族现象”在东汉豪族中具有普遍性。据材料一,从政治、文化两方面概括郑兴家族的特征,(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类现象的影响。(4分)

材料二      两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迁,使“今骤得富贵者,止能为三四十年之计”,“千年土地八百主”,高官大族也可能“家世零替”。如何整合族人、延续世系、复兴宗法成为宋代士大夫面临的共同难题。于是,以建宗祠、置族田、修宗谱、定族规、立族长为主要特征的宗法家族制度得以全面复兴。

按照宗法制度,在祠堂祭祀中应当按辈分排列祖先的地位。但清代早期,江苏宜兴任氏祠堂家祭的对象,除一族祖先之外,其次即是官员和有钱财的人,再次则是所谓有一善一行的人,最后才是本宗族的一般平民祖先。此类现象并非个例,所以引起了当时卫道之士的批评。

——据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法家族制度全面复兴的原因,(6分)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宗法家族制度发生的变化。(2分)

材料三      下面是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满分5 manfen5.com(3)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三中的哪些结论违背了这一原则?(4分)应怎样修改,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4分)

材料四       1984年11月,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和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修谱、续谱之风在各地悄悄兴起。近二十年尤其是2000年后的近十年中,民间新修族谱大量出版。新修族谱中,妇女也可填名入谱,入继、入赘、改嫁、非婚生子嗣等入谱基本全部放弃了传统“义例”中的严厉规定,基本不再有各宗之间因大小宗、因外娃子嗣的“名分”、因族产祀田归属争得你死我活的现象。地方政府也公开编写某些姓氏谱牒,比如,编《太原王氏》,起因是为了缅、泰华侨的热烈需求,编汾阳郭氏资料是为了郭台铭和富士康。上月河南新郑在中央某大报上登整版“黄帝公祭大典”消息,下面排的是29个本地招商项目。

——据《民间修家谱热调查》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修撰家谱反映出的特点。(4分)指出撰修家谱的社会价值。(2分)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决心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去问一问在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要亲眼看一看他们在谈论时是如何开口的,并按此进行翻译”。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使人人可以阅读和理解《圣经》

B.建立民族教会

C.推动德语的统一和德意志民族的形成

D.清除神学束缚

 

查看答案

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宾后,派“圣·巴布洛”号大帆船满载亚洲的香料,从马尼拉运往墨西哥南海岸的阿卡普尔科。此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墨西哥银元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形成繁荣的“太平洋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的形成,直接受益于   

A.迪亚士的远航       B.达伽马的远航

C.哥伦布的远航       D.麦哲伦的远航

 

查看答案

梭伦改革把解决“六一汉”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有益于   

①维护平民的公民身份         ②削弱小农经济

③为政治改革创造条件         ④限制土地兼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1982年,浙江义乌宣布正式开放“小商品市场”,并宣布“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一两年间,这个不通铁路、没有工厂、资源匮乏的小城,迅速形成一个辐射全国的小商品专业市场。这反映出   

①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权力下放的原则   

②基层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精神

③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意向  

④义乌已成为全国贸易网络的核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