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这一规定体现的外交政策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另起炉灶”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1961年8月13日,当柏林市民一觉醒来突然发现在一夜之间,一道由铁网和水泥板构成的临时屏障横亘在柏林城中间,阻碍了东西部人民的交往,这就是柏林墙,它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造成德国分裂的主要原因是
A.东西德国经济水平的差异
B.美苏两国的冷战政策的产物
C.东西德国民族矛盾激化
D.二战达成的协议
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其中“第一次巨变”是指
A.由闭关到开放
B.由专制到共和
C.由落后到富强
D.由愚昧到科学
《全球通史》指出:“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一一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这段材料中“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的寓意是
A.世界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B.两极格局已被打破
C.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已经形成
D.世界格局已形成“一超多强”局面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尽管中国人说是尼克松政府急于要求得到北京之行的准许的,但是中国自己的动机却是掩盖不住的。基辛格秘密访华两周后,《红旗》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最坦诚地公开讲述了对美开放的正当理由:竟不含糊地区分了两个超级大国对中国威胁的程度及其对北京安全考虑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当时中国
A.急于改善中美关系
B.与美关系全面缓和
C.开始放弃“一边倒”方针
D.国际地位逐步提高
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