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10月《世界知识画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4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9)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 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解析】 试题分析:(1)对外态度:要求依据材料回答,所以要仔细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根据“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和“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可知其对外态度。影响:应从中外关系的角度回答。 (2)变化:应结合材料二去回答,由“夷情变幻多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可以推知这时清朝官员对外态度不再强硬,而是畏惧和软弱。原因:需要结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史实去回答,所以要将所学迁移过来。 (3)基本特点:需要结合三段材料,分别概括即可。主要原因:由于三个时期的对外关系的特点不同,所以原因要分别结合当时的国情去分析,分别写。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朝贡外交;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屈辱外交;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的“中央集权制”

材料三:我们要立足于政府行政生态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达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工人阶级国家政府体制的历史实践是有经验教训的,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

——同上

材料四: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材料五: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4 分)

2)材料三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哪两种不合理的倾向?(2分)

3)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针对材料三中哪一不合理倾向?分别指出不合理倾向不良后果。(6分)

4)就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19174月,列宁根据当时俄国政局的特点。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然后再把小资产阶级政党排除出苏维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列宁提出这一主张的重要依据是

A.存在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

B.世界大战尚未结束

C.红军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D.尼古拉二世已经宣布退位

 

查看答案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要依靠政府军队士兵

C.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查看答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条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A.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人民在政治上翻身成为国家主人

C.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查看答案

美国《时代1938年1月3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这段话描写述的历史事件是:

A.卢沟桥抗战    B.淞沪会战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