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5分)“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

(15分)“全球化”一词直到80年代中期才出现,但全球化现象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它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理论有渊源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全球化经历了3个伟大的时代:“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问融合和全球化,开始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时,持续到1800年前后,是劳动力推动着这一阶段的全球化进程,这期间世界从大变为中等。“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从1800年一直到2000年,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成为这次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从蒸汽船、铁路到电话和计算机的普及,这其间因大萧条和两次世界大战而被迫中断,这期间世界从中等变小。而在“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肤色或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不再是合作或竞争的障碍。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让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和印度的人们可以通过因特网轻松实现自己的社会分工,世界变平了,从小缩成了微小。

——托玛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

材料二    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主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全球化3.0”阶段与前两阶段在主体和推动力上有何不同?出现这种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分)

(2)运用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10分)

 

(1)主体: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2分) 推动力:3.0阶段的推动力是网络的普及和软件的创新;而前两阶段的推动力是劳动力和各种硬件的革新。(2分)根本原因:科技的进步。(1分) (2)(10分) 观点 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2分) 论据 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2分) 新航路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汇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2分) 两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交通、通讯手段革新,世界联系更加紧密(2分) 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全球化1.0”主要是国家问融合和全球化,“全球化2.0”是公司之间的融合和“全球化3.0”中,个人成为了主角可以分析出3.0阶段的主体是个人,而前两阶段的主体是国家和跨国公司。从材料中可知“全球化1.0” 是劳动力推动的,“全球化2.0”是各种硬件的发明和革新推动的,而“全球化3.0”是软件的不断创新,网络的普及推动的。第二问通过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动力比较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根本原因是科技的发展层次不同。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是开放性历史小论文撰写的题型,对学生要求很高。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如下:首先浏览材料,找关键词,明确观点。“关键词”就是材料中的主体或者是围绕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题干的问题带到材料中去阅读。其次是联系知识,罗列论据,安排结构。最后下笔成文,讲究格式,史论结合。开头不要写太多,要开门见山,观点是什么就写什么。另外,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史中有论,论从史出。一定要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切忌口头语。单纯的史实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论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例如本题依据材料二可以提炼出的观点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人类历史日益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然后结合材料一中全球化三个阶段和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考点: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全球化趋势·不同阶段全球化的比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新航路开辟以来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与世界历史。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制度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  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奂……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一《日知录》

材料二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予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予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梁启超建议,仿行西方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以取代中国封建主义的诸法合体的中华法系。……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谋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他认为)“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

——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舰这一困局的?(6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梁启超的基本主张。(4分)

(3)概括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在制度建设上的本质区别。(2分)

 

查看答案

“这个画派的画家摒弃了传统的光景、透视和平面表现等技巧,另辟蹊径,仅以几何图形来构筑意象。”下列各项中,与这一评价一致的是

A.“我从来没有见过天使或女神,因此我没有什么兴趣去画他们”

B.“光是画中的主角”

C“向色彩的奥秘进军”

D.“艺术是一种诉说真理的谎言”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D.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查看答案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

A.构成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核心    B.有利于企业的合法规范经营

C.用国有化的形式调整资本主义企业    D.强化了社会保障有利于民生

 

查看答案

就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内部的分歧,莫洛托夫说道“无论是我,还是始终同列宁在一起的那些人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立刻清楚地理解他的话。……当他们所说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将来的事情时,列宁回答说:不,现在就应当准备社会主义革命。”当时“分歧”主要是围绕

A.《四月提纲》中的主张                    B.《和平法令》中的规定

C.建立苏维埃政权                        D.《土地法令》中的规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