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5月,邓小平调到瑞...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5月,邓小平调到瑞金以南的会昌工作。……在会昌,邓小平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左”倾教条主义进行了抵制。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反对军事冒险主义,主张诱敌深入;反对用削弱地方武装的办法来扩大主力红军,主张两种武装力量都要发展;反对“左”的土地分配政策。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邓小平画传》

材料二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材料四    我们不赞成台湾“完全自治”的提法。……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司法独立,终审权不须到北京。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的党、政、军等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中央政府还要给台湾留出名额。

我们坚持谋求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的可能性。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主张。(2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提出了怎样的设想?(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邓小平最突出的精神品质是什么?(2分)

 

(1)主张: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农村包围城市。(2分) (2)变化: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2分) 原因: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出现了两极分化。(2分,任答2点即2分) (3)设想:“一国两制”,台湾高度自治;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2分) (4)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一中“他们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广大农村发展”的信息可以归结出“反对“城市中心论”,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主张。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以及材料三中“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的信息来比较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的信息从“发展不平衡、分配不公、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角度组织答案。 (3)依据材料四中“祖国统一后,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的信息可以概括出“一国两制”,台湾高度自治”的答案,从“从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放弃非和平的可能性“可以归结出“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的答案。 (4)本题属于开放题,通过对三则材料的对比分析可知,材料一中,邓小平就中国的革命道路问题,强调要与国情相结合;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了与当时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改革的具体措施;材料三邓小平就祖国统一问题,为解决台湾问题还创造性性的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因此可从实事求是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前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的政治权力关系存在着两种制度:其一是事后报告制度,……每日将当日重要折件及简要相关谕旨上报慈禧太后,其中个别折件光绪帝对慈禧太后有所隐瞒;……其二是事前请示制度,……主要是在光绪帝面见慈禧太后时,须将重大政治决策和高级官员任免,先行请示慈禧太后,但也有例外,如任命军机四章京,对此慈禧太后事后虽为不平,但无法推翻光绪帝的“擅自”决定。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

材料二    慈禧曾表示,“变法乃素志……苟可以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

──苏继祖《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以此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清政府最高统治集团的权力结构特点。(2分)材料二反映了慈禧太后对改革持怎样的态度?(1分)

(2)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其共同观点。(2分)各自的依据是什么?(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改革结局,分析康有为在寻求改革领导力量的策略上有何缺陷?(2分)这给后人怎样的启示?(1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达尔文在他于1859年出版的主要著作《物种起源》中更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思想。……在浅色的桦树林里,浅色种类的蛾通常是深色种类的蛾的6倍;相反,在深色的松树林里,深色种类的蛾通常为浅色种类蛾的16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一次对整个生物界的发生、发展,做出了唯物的、规律性的解释,推翻了神创论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在生物学中的统治地位,使生物学发生了一个革命性变革……它奠定了人类对生物进化认识的基础,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必然会更加深入地认识生物进化的规律,更有成效地改造自然。恩格斯认为它是“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生物进化论的“进化”过程》

材料三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政治上,这是俾斯麦以血和铁统一德国的时期。各国的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经济生活中,这是自由经营和粗鲁的个人主义的时期。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 19世纪后期也是殖民地扩张的黄金时期……有人争辩说,殖民地是强国的繁荣和生存所必需的;还有人争辩说,按照世间的成就判断,诸土著民族软弱、低劣,需要优越的、较强大的欧洲人的保护和指导。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达尔文用上述现象来阐释生物进化论的什么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物种起源》诞生的思想条件。(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达尔文的进化论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达尔文学说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3分由此,谈谈影响科学对社会发生作用的因素有哪些?(2分)

 

查看答案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防止滥用权的第一道防线当然是人民,人民掌握选举、监督和罢免官员的权力。国会由人民选举产生,对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钱袋主要由民选的众议院来掌管,表达自由的权利保证了舆论监督的实施。总统虽然由选举团产生,但选举人不得由议员或官员兼任,保证了立法和行政两大部门的人选由选民决定。

──钱满素《美国宪法: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

材料二  从逻辑上说,权力监督中的权力,是一种外在的权力;从功能上说,它最多只能起到事后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督权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它也必须受到监督。于是就会产生一种监督权由谁来监督的问题。而权力制衡中的权力则不同,它是一种内在的权力。在权力制衡中,每一个权力的行使者都具有权力的行使者和权力的制约者的双重身份。权力的行使者不仅受到其他权力的约束,而且也同时约束着其他权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材料三  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对于私权力,法律没有禁止的都是自由的;对于公权力来说,法没有授权的都是禁止的。而用法律制度手段制约“公权力”,则是中国依法治国打造良政善治的核心。

──中新网

请回答:

1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2)综合上述材料所提供的角度,结合近代英美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如何有效地制约权力”为主题进行论证。(11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日本)宫崎市定《东洋近代史》

材料二  该时期内(宋朝)制度和文化也有了重大发展。这一发展的背后是中国经济尤其是商业的飞跃,我们不妨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外贸的发展也反映了当时商业的繁荣,而且它也是推动当时商业革命的主要力量。……唐初人们尚轻视商业并试图限制其发展,但到了晚唐和宋朝时这种束缚就被打破了。……中国首次出现了聚集了大量人口的商业大都市。与以前不同的是这些都市是商业中心而非政治中心。 

──费正清(美国)《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北方的强敌(契丹)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其对西北,亦复鞭长莫及,难于驾驭……宋代对外既如此不振,而内部又终年闹穷。而且愈闹愈凶,几于穷得不可支持……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的观点。(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对宋代的认识有何一致性?(2分)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材料一的观点提供一份较为充分的史实依据。(5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代的?(2分)在评价宋代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为什么截然不同?(3分)

 

查看答案

当法国革命使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成为现实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理性的国家完全破产了。……早先许下的永久和平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掠夺战争。”下列文学作品中,在此背景下诞生的的是(  )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