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安门原名为“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改名“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天安门位于北京城的传统的中轴线上,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大殿东西宽九间、南北深五间,用“九、五”之数,是取帝王为“九五”之尊,至高无上的含意。

材料二  天安门就像一位沧桑的历史老人,它目睹了近代中国人追求民族复兴的奋斗历程。1912年天安门城楼见证了最后一次“金凤颁诏”,宣统退位。1919年的天安门广场人群汹涌,“还我青岛”的呼声惊醒国民。1949年的天安门欢呼一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传遍神州。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历史上的天安门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哪些特征?(4分)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民主革命历程中的哪三个重大历史事件?(3分)这些事件各自具有怎样的里程碑意义?(3分)

(3)进一步探究:结合下列图表内容和所学知识,完成关于近代历史上“南京大事记(部分)”的文字说明:(6分)

①“国耻开端”

②“天国春秋”

③“民主丰碑”

④“人民解放”

1842年8月29日 

1853-1864年

1912年1月1日 

1949年4月23日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1)特征:君权神授;皇权至上。(4分) (2)(辛亥革命)清帝退位,(1分)标志着清王朝统治的结束(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1分) 五四运动,(1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分) 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1分)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进入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1分) (3) ②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任意一点2分,若笼统回答“见证了太平天国的兴衰”可给1分) ③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④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天安门的历史演变正反映了中国明清时期的政治统治,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皇权至上。天安门作为君主专制强化下的产物也具有君主专制的特点,因此反映出的特征是君权神授和皇权至上。 (2)本题考查新旧民主主义的三件重要大事。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的高峰,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三件大事也是中国革命的发展见证,逐渐找到道路的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3)本题是一道图表类型题,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很深刻的认识,考查比较全面。主要内容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包含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和解放战争,主要是对史实和影响进行考察,体现了中国近代史侵略与反抗并存的特征。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意义与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873年出版的《镀金时代》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对一位企业家兼政客的描写,揭露了投机家和政府官吏掠夺国家和人民财富的黑幕,揭示了种种丑陋不堪的社会现实下列与《镀金时代》同属一个流派的文学作品是

A. 雪莱《西风颂》                     B. 雨果《巴黎圣母院》

C.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D. 贝克特《等待戈多》

 

查看答案

19世纪的英国是科学的时代,当时的时尚就是人人都谈科学。”能对此作出证明的是

①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②相对论的提出

③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④进化论的提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卢梭说:“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这体现他主张

A.三权分立                            B.民主共和

C.君主立宪                            D.人民主权

 

查看答案

马丁路德决定将拉丁文版的《圣经》译成德语,但面对德国方言林立的状况,他“不得不问一问家里的母亲们,问一问在胡同里的孩子们,问一问集市上的贩夫走卒”。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建立德意志民族教会                  B.使人们获得信仰自由

C.推动德意志国家统一                  D.推翻天主教会的统治

 

查看答案

“理性”贯穿于西方人文精神发展的始终。下列符合苏格拉底“理性”思想的是

①“知识就是感觉”                 ②“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

③“幸福在人间”                   ④“无知愚昧是罪恶之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