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战后丘吉...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战后丘吉尔所云,当其(日本)船只的9/10都已沉没或不能行动,其空中和海上的兵力都已被摧毁,其工业已经被破坏,其人民粮食补给已经日益缺乏——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日本的崩溃实在是早已成为定局。美国的战略轰炸调查报告书也同样地强调这一点,不过却又补充说:“假使日本的政治结构能够对于国家政策作比较迅速有效的决定,那么在军事已经无能为力与政治承认无可避免的现实之间的时差也许即可以缩短。”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导致“日本的崩溃”的因素。(要求: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4分)

材料二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华民族在上个世纪那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承受过巨大牺牲,并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抗战不仅是一场中华民族自身谋求独立和解放的战争,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请结合史实从几个角度证明“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6分)

 

(1)海上交通运输能力被摧毁;美军通过海空作战消灭了日军的主力;工业基础被破坏,粮食匮乏;政治机构决策能力的滞后与低效。(4分) (2)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展最早、进行时间最长的;中国军民抗击了日本法西斯军队的绝大部分力量,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中国的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至少从三个角度证明)。(6分,答出任意三个角度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注意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对外关系等及哦啊度分析导致“日本的崩溃”的因素。“当其(日本)船只的9/10都已沉没或不能行动”,日本是岛国,海上交通运输能力被摧毁;“其空中和海上的兵力都已被摧毁”,太平洋战争中,美军通过海空作战消灭了日军的主力;经济方面,工业基础被破坏,粮食匮乏;政治上,“假使日本的政治结构能够对于国家政策作比较迅速有效的决定”,材料说明政治机构决策能力的滞后与低效。 (2)注意运用全球史观分析,结合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实,从几个角度时间、范围、成果、两大战场之间的关系和民族牺牲的角度论证。注意史论结合。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东北兴起的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展最早、进行时间最长的;从1931年“九一八”算起,前后达14年之久,它是苏联、美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三倍半,是英国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的两倍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双方投入兵力400余万人,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面积约60余万平方公里。中国战场毙伤俘日军155万余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队伤亡人数的75%以上。中国军民抗击了日本法西斯军队的绝大部分力量,中国战场是抗击日军的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打破了德、意、日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展开后,由于中国坚持持久抗战,始终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打破了日本的“北进”计划,遏制和迟滞了日本“南进”的侵略步伐,使日本不能在德军需要战略配合之时采取必要的军事行动,进而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东西夹击苏联和德日两军会师中东的计划无法达成。中国的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中华民族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军民伤亡3587.9万余人,其中军人伤亡413万余人,民众伤亡2249.9万余人,被侵华日军强掳的中国劳工800余万人,香港同胞10万余人、台湾同胞115余万人被日军致死、致病残等。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的本质就是利益再分配的过程,这决定了改革的历程必定是曲折艰难,充满斗争的。

材料一    诚然,防止极贫极富,扶持中等阶层,使富有的自由民和贫苦的自由民都不致各走极端,是古典思想家们的政治信条。因此,他们对“贫富有所协调”的理论构想,并非为了最终消灭穷人或富户,而是寻求社会力量的平衡.

——解光云《古典时期雅典城邦对贫富差距的制度调适》

(1)结合所学以史实说明梭伦改革是如何达到社会力量的“平衡”的?(4分)

材料二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

——苏辙《栾城三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专以此为事”的表现,并分析“其不可也”的原因,(6分)

 

查看答案

历史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阶段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当对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因此,从“新大陆”发现开始才形成了真正意义的“世界贸易”。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的开辟是如何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的形成?(8分)

材料二    经过工业革命,英国工业生产量已远远超过了国内市场的容量。到19世纪中叶,英国一半以上的工业品要销往国外,国内生产所需的大部分原料也要靠国外供应。这种情况在英国最大、最主要的棉纺工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英国所生产的棉织品的绝大部分销往国外,生产所需的棉花来自美国、印度、巴西、埃及等国家。在这一时期,英国不仅是世界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也是生产资料——机械设备的主要供应者。因此,这一时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标志着经济全球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根据材料二,指出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并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这一时期机器大生产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2分)

材料三1900-1981年世界贸易增长率比较表

满分5 manfen5.com

——姚曾荫《国际贸易概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从经济全球化发展角度分析导致1948-1981年世界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6分)

 

查看答案

中国古代没有雅典式的民主制度,近代也未建立起像样的民主国家。对于我们这个封建历史漫长、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度来说,民主是个迷人的字眼,也是近百年来力追不舍的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等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

——摘编自郭延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杈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共和的观念是平等、自由、博爱。”“共和国是平等之国,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共和国是自由之国,自由是人民的天赋人权。”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提供的历史信息,概括康有为和孙中山在追求民主道路上呈现的异同点。(8分)

材料三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力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成长。”

(2)概括材料三作者对待学习外国制度所持的观点,并用材料一、材料二的信息及实践结果论证作者观点的合理性。(12分)

 

查看答案

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查看答案

下图是20世纪50--70年代大国关系图。阅读下图(“一”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甲乙丙分别指

满分5 manfen5.com

A.英法美    B.英美苏

C.中苏美    D.美中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