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最后一期《时代》周刊评选出一位“世纪人物”,称他为“天才、政治难民、人道主义者、原子和宇宙之谜的开启者”。这位“世纪人物”是
A.伦琴 B.普朗克 C.爱因斯坦 D.哥白尼
近代中国某一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认为:“天下积弱之本,必自妇人不学始。”他们主张男女平等、“兴女学”,呼吁妇女应受教育,因为幼儿教育依赖母教,女子教育的好坏决定国家强弱。这些知识分子的代表最有可能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郑观应 D.谭嗣同
“夫欲制胜于人,必尽知其成法,而后能变通,而后能克敌。……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该观点
A.反映了洋务派的核心主张
B.表达了维新派改革中国政治制度的愿望
C.代表了顽固派的普遍愿望
D.成为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廿七部酋分东西二路,而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谓不公乎!”材料反映了魏源
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D.向往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这里有贵族的沙龙,战场的格杀,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逃,地主的庄园生活……构成了光怪陆离的社会万花筒,体现了作家的广博,使得作品气象万千”。材料描述的作品是
A.狄更斯的《双城记》 B.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雨果的《巴黎圣母院》 D.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