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常常被称作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注重人的个性要求 B.构建了未来社会的政治蓝图
C.主张复兴传统文化 D.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1851——1899年间中国的译著中,科技类是重点,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l902--1904年间中国的译著中,社会研究和人文科学成为重点,日本成为思想的主要来源地。促成这一变化的深层原因是
A.洋务自强运动的破产 B. 日本现代化的成功
C.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D.中国现代化的深化
1877年,清政府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位驻外公使到达伦敦,清廷只是按照传统方式给其谕旨,为此郭嵩焘不得不要求清廷“补版国书,充当公使”,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这反映出当时
A.传统“理藩”理念依然存在 B.清政府不具备近代外交的理念
C.清朝依然处于闭关锁国状态 D.英国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惯例
两汉时期,由中央到地方实行分级负责、层层对官吏进行考核:唐代出现了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清主要由吏部负责官员考核,由都察院协同工作。这表明
A.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B.官吏考核逐渐规范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员选拔目渐科学
《古今图书集成-经济篇》中分为“选举典、诠衡典、食货典、礼仪典、乐律典、戎政典、祥刑典、考工典”,这种图书分类表明“经济”的内涵是
A.经世济民 B.治国之才 C.心外无理 D.经济管理
“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