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36分)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

(36分)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材料一  不同区域形成各具特色的文明。而各自区域文明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上最具活力的社会阶层有着直接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士”阶层。如《论衡·效力》所言:“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春秋末年(公元前509年)古罗马建立了共和国,罗马进入贵族共和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逐步形成了贵族与平民两大社会阶层。“平民”一词源于pleo,plenus,原意为“众”,通常带有“低贱”之意。该词常用来形容“平凡的,普通的,日常的”事物。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对各自地区在文明形成中各具特色的贡献。(8分)

材料二

满分5 manfen5.com

满分5 manfen5.com

(2)阅读图1至图4,以世界文明交流为视角,结合所学,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3)世界文明是多样性的,但又是大势所趋。结合“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俄国、德国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是如何顺应世界历史发展基本趋势的。(14分)

 

(1)(8分)贡献:中国的“士”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任意2点4分)古罗马“平民”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任意2点4分) (2)(14分)示例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罗盘测量的使用,为远距离的洲际航海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深。示例2:14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对黄金等贵重金属的渴求,激发了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但在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彼此孤立隔绝,欧洲人对世界所知甚少。随着中国四大发明的传入及地理知识的进步,推动了航海技术的进步,欧洲人进行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一方面打破世界孤立隔绝的局面,使美洲与欧洲联系加强,加深欧洲人对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商业革命使流通商品种类与数量增加,市场扩大。商路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推动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具雏形,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铺垫基础。19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加紧密。总之,正是由于经济与科技进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人类在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多方面的文明交流程度一步步加深。标准l:能在图1、2、3、4之间建立关联,并能从中看到深层次的社会历史因素。(10~14分)标准2:能在图1、2、3、4之间建立关联,但仅能描述历史现象。(6~10分)标准3:只能在部分图片之间展开讨论或罗列史实。(0~6分) (3)(14分)虽然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发展具有各自的特色,但必须顺应世界历史近代化的发展趋势。(反对专制集权,争取民主法治。科技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也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可得分)(2分)近代化示例:①中国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政治上要实行“君主立宪”,官民可以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教育上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近代化,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趋势。(4分)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迈向了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4分)③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皇帝享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但也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享有立法权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符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建立与发展的大趋势。(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的活动和作用,即中国的“士”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古罗马“平民”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2)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之前的世界,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如示例1:4世纪处于新航路开辟之前,当时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这种想象反映了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各文明之间很少交流,彼此之间并不了解。随着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罗盘测量的使用,为远距离的洲际航海创造了条件。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打破了世界彼此孤立的状态。地理大发现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地区性贸易开始向世界性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增加,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欧洲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直接刺激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成长,为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后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是世界贸易中心。总之,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也使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文明的交流进一步加深。 (3)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戊戌变法”、 “1861改革” 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措施或内容,即①中国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政治上要实行“君主立宪”,官民可以上书言事,经济上奖励农工商业发展,教育上改革科举、废除八股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的近代化,符合世界近代化的发展趋势。②俄国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有:“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使俄国迈向了现代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③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上,制定颁布了德意志帝国宪法,虽然规定皇帝享有政治、军事、外交等大权,但也规定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设立享有立法权的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具有一定的民主成份,符合近代西方民主政体建立与发展的大趋势。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士”;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平民;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俄国和日本的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措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措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这里的“另一场战争的开始”是指

A.美苏两大政治集团的全面对抗

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

C.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

D.战后区域性集团的形成与发展

 

查看答案

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①面临着极为困难的经济形势         ②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恢复农业

③国家颁布政策法令干预经济         ④都彻底摆脱了本国的经济危机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查看答案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不仅“是国家元首并统率武装部队,行使行政权”,而且“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同享有创议法律之权”,同时又规定“共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之副署”。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共和派力量的强大                B.共和派与君主派的妥协

C.君主派力量的弱小              D.启蒙思想的深入人心

 

查看答案

1985年,国务院批准将原有的票证供应物资逐年减少,1993年粮票全部取消,结束了50年代以来近半个世纪的短缺时代。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计划经济在我国终结

C.国家全面放开商品市场定价          D.物质生活不断地丰富

 

查看答案

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因素包括

①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②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

③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④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