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天津条约》第50款条文规定:嗣后英国文书,具用英文书写,仅在三年之内,可以附有汉文配送。这样的条件下设立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在此目的下京师同文馆的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并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洋务派所兴办的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中央政府没有形成统一的经费保障政策,这就使得经济落后的地区,新式学堂难以设立,并且所设立的学堂规模也较小。

材料二  1871年,明治政府创设文部省。1872年,制定出《学制》。《学制》第一章至第七章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大学区,每区设一所大学,每一大学区分为32个中学区,每中学区设中学一所,每一中学区分为210个小区,称为小学区,每一小学区设小学一所。第五十二章规定,学生如缴纳学费有困难者,可以借贷,但学成后要分期偿还或出具保证书,以为官方义务供职的方式偿还(离校5年后分期偿还,如因病死亡则免还),这就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1873年,小学入学率为28.1%,1899年达到70%,1905年达到96%。1907年,虽然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入学率并没有因此下降,而是上升到98%,1925年,更达到99%,几乎是百分之百。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胡茂波《洋务教育改革与明治维新教育改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教育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7分)

 

(1)特点:适应列强侵略需要;培养实用人才;学习西方教学制度;自筹经费、模式自主。(8分) (2)指导思想: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3分) 意义: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崛起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人才。(4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特点: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所以从材料一中的“新式学堂创设之初是为了解决清政府需要‘通事’和‘译员’的当务之急”、“新式学堂都由于洋务派官僚在进行洋务实业运动过程中根据需要而设立”、“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了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由各地方政府官僚进行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模式,经费由地方政府官僚自行解决”等信息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指导思想: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概括”,根据材料二中的“给贫困学生就学提供了经费的保障,有利于普及教育的开展”、“明治维新教育改革重视对儿童文化教育,使得小学入学率迅速上升”、“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六年”等信息可以知道其特点是发展大众教育(国民教育)。意义:结合大众教育思考可以知道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和为日本崛起、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比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是一个与辫发纠缠在一起的朝代。单是男人头上盘旋的一条辫子,其存废留制就与清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由满、汉战争而引发的“剃发”“留发”的发式之争,虽然最后以清王朝的军事胜利而告终。……然而为挑战清王朝剃发令,很多民众起义也都发布了留全发令。“起义”与“蓄发”结合的历次反抗,发展到近代时期以太平天国为顶峰。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曾颁布“蓄发令”,辫发被太平天国赋予阶级性、民族性等多重含义,成为农民起义军反抗统治者的口号和目标。

——摘自侯杰《剃发·蓄发·剪发——清代辫发的身体政治史研究》

材料二    戊戌维新期间,康有为进呈《请断发易服改元折》以“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辩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为言,力主“断发”。……辫子是一束头发,然而他又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子与否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抉择。……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近代中国它显然又带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辛亥革命最大的结果是创立民国,但是民国并没有名副其实,因为中国缺乏一个能支撑民国的社会基础。所以我说辛亥革命达到了三个实质性成果,第一是剪辫,我虽然说他在1914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但毕竟大部分人剪了,留辫子已经是少数,剪掉辫子是多数的,所以剪辫子应该说是实现了.第二是易帜,旗换了,黄龙旗换成了别的旗。第三就是改历,以前是农历,现在是阳历了,农历虽然还在用,双历并存。

——摘自傅国涌《大变局中的小辫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出现的“剃发”“蓄发”之争所代表的政治含义。(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不同的历史人物有关“断发(剪辫)”主张和行动的出发点有何不同?说明清朝以来发辫的变化体现了怎样的时代变迁?(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从社会发展史观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三个实质性成果”的历史意义。(6分)

 

查看答案

政治制度文明是一个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材料    (民众法庭的)审判员从所有公民中抽签产生……确立新选举法,特别是抽签选举和差额选举公职的做法,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民主原则。

材料     没有均衡,制度就会因缺乏必要的张力而松弛,如同长短不一的桌子难以支撑起平展的桌面一样。因此,“均衡”对于政治制度文明来说,犹如大坝之于河水。没有均衡,就没有制度,一项新的制度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形成一种新的权力或利益的均衡。制度因有均衡而存在,也会因打破均衡而消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封建转帝制”这一转型时期的主要政治特征。(6分)

(2)根据材料说明古代雅典公职人员的产生方式,这种方式体现了什么原则?(4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如何处处注重权力均衡的?(6分)

 

查看答案

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老人吴玉章曾经说过“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B帝国主义扶植袁世凯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查看答案

义和团运动兴起之前其口号是“反清复明”;兴起之后其口号是“扶清灭洋”;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后,余部又提出了“扫清灭洋”,下列对这一口号的变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A.农民阶级开始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斗争

B.民族矛盾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C.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认识不断加深

D.义和团没有科学的斗争目标

 

查看答案

在江苏盐城市盐都县,发现了一枚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秘密铸造的太平天国大钱。这种大钱,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属于试铸钱,并未大量铸造,存世量极少,现已见到的仅此一枚铸造工整、精美,设计很有特色。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①杨秀清已不再满足于当东王

②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使他们不能长期保持团结 

③反映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腐败

④反映了太平天国“有钱同使”的平均主义思想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