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

明清时期,儒家思想中带有早期民主思想色彩。究其原因,除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之外,关键在于

A.抗清斗争高涨           B.宋明理学兴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西方思想的影响

 

C 【解析】 试题分析:明清时期儒学的特点。依据所学,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变化的背景有: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背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葛荃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程》中提到:“官僚制下的官吏系统是君权统治的延伸,朝臣贵族和各级官吏所拥有的只是从王权派生或分解出来的政治经济特权,而非法定的以自由和平等为前提的‘政治权利’”。材料最能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专制主义    C.事君以忠    D.尊君敬祖

 

查看答案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这里“抑又甚焉”主要指

A.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B.皇权进一步加强

C.分化事权,导致“冗官”         D.宋代进一步完善了唐制

 

查看答案

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满分5 manfen5.com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②③④

 

查看答案

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下表所示思想家应是

思想家

基本主张

莫走极端、适可而止、以柔克刚、韬光养晦、知足而止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查看答案

(共28分)对史料进行正确的解读、全面归纳概述史料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从丰富的史实中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学习的几个重要能力。

材料一

时间

地区

作者

书籍

记载的地理范围

古希腊

希罗多德

《历史》

地中海、多瑙河、波斯地区和北方草原

1世纪

汉朝

司马迁

《史记》

东起朝鲜,西到大夏、安息,不过是欧亚大陆的一半

14世纪

伊斯兰

赫勒敦

《阿拉伯人、波斯人柏柏尔人史》

除伊斯兰传播地区外,周围地区不过是世界的外化而已

15世纪末到

16世纪早期

威尼斯

撒贝里克

《恩耐阿德》

把世界历史描述为一个世俗的世界

18世纪

法国

伏尔泰

《风教通义》

撰述了欧亚非美民族国家的历史

鸦片战

争前后

清朝

林则徐

 

《四洲志》

《海国图志》

介绍了世界五大洲地区的历史地理情况

 

 

 

 

 

 

 

 

 

 

 

 

 

 

 

 

——录于齐世荣  吴于廑《世界史》总序

1)据上述信息指出研究历史视野发生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日军占领平津以后,日本军部决定速战速决,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抵抗日军侵略。为了打退日军对上海的进攻,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在上海及周围地区激战三个月。193711月上海失守,淞沪会战结束。但是,国民政府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关于正面战场溃败的原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是由于国民政府腐败造成的。)徐州等地失守。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大片土地。

——2003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抗日战争中,既存在着以国民党为主导的正面战场,也存在着以共产党为主导的敌后战场,两个战场基本上是相互配合的。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组织了几次大的会战,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但由于敌强我弱,太原、上海、南京、徐州、广州、武汉等地相继失守。

——2012年岳麓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2)比较两种版本对抗日战争初期情况的表述有何变化?(6分)你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表述?(2分)

材料三  下列两幅图片,描述的是现代史上同一历史事件

满分5 manfen5.com

3)比较两幅图片(含注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创作者设计意图分别是什么?(6分)

材料四  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动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格猛涨。原来一匹大牲口不过1 000元,小毛驴只卖三四百元,后来大牲口涨价到1500元以上,小毛驴更时兴,涨到了800元以上。”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4)概述材料中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的其中一种观点(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你所概述的观点进行简要的论证。(4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