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图,对中国1865-1911年对外贸易状况分析准确的是 A.这一时期中国始...

阅读图,对中国1865-1911年对外贸易状况分析准确的是  

满分5 manfen5.com

A.这一时期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

B.闭关锁国导致了1875年前的贸易状况

C.政策调整使1895年以后外贸发展迅速

D.辛亥革命阻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由图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有升有降,并不是始终处于贸易逆差状态,A说法有误;由图不能得出是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1875年前的贸易状况,排除B;由图可以看出,1895年中国外贸发展迅速,所以答案选C;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从此概念上来看,辛亥革命并没有阻碍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而是促进了了对外贸易发展,因此D说法有误。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状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墨家思想在先秦曾经与儒家学说并称“显学”。然先秦以降,墨学几成绝学,鲜有学者问津。20世纪初,墨学再热。学术界和社会上“人人争言墨”“家传户诵,几如往日之读经”。20世纪初墨学再热的主要原因是

A.知识分子通过振兴墨学挽救民族危机

B.墨学民主与科学等主张迎舍时代需要

C.西学已渐入末路知识分子反求于中学

D.知识分子借墨学的实用主义批判儒学

 

查看答案

清代定制,如有洋商人等将官银私运出口,或内地商人交易时找给外商货价使用官银者,一经查出,无论银数多少,全部充公,仍照私运例治罪。此规定

A.阻止了白银外流               B.有利于纸币的流通

C.阻碍了国际市场拓展           D.抵制了外来经济侵略

 

查看答案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秦、汉以来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下列最能支持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制度

 

查看答案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满分5 manfen5.com

    《1949-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示意图》

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从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所倡导的求同存异外交原则之中的“同”实质上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潮流,其中的“异”则指各国之间的差异性。世界各国如果只关注彼此之间的差异性,则难免会矛盾重重;反之,只有“存大同、求小异”,才能实现和平与发展。

儒家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直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原则是为目标服务的,中国奉行求同存异外交原则的目的在于实现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与和平共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针对当代国际社会的具体历史与现状,要和平共处,就必须求同存异;只有求同存异,方可和平共处”。

一条外交原则是否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适用范围。求同存异的

外交原则不但可以用来处理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而且还适用于处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摘自袁野《试论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外交固然与国势、国力密切相关,并与军事、经济实力相辅相成,然而,外交终归不是军事、不是经济。作为国家对外的重要手段,外交对于任何国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强国有强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强而称其有;弱国有弱国的外交,不能因其弱而谓之无。

——摘自《评“弱国无外交”》《外交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中国外交布局的突出特点,分析“求同存异”方针为什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12分)

(2)提炼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至少两例)。

(14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查看答案

(30分)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近代以来中外土地制度的变革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19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进入第二次高潮(见表)。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集约式耕作使独立经营的连成片的大农场成为迫切的需要。农业产量的增加和粮食上涨,使农场变成牧场的趋势减缓,而农场所需的劳动力比牧场多。同时城市逐渐兴起,工场和工厂的发展,吸收了被逐出土地的农民,这些因素都使圈地运动的阻力大大减小了,最终完成了圈地运动。

满分5 manfen5.com

 

——改编自杨民《土地改革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

材料二 十月革命前俄国农村存在农奴制的严重残余,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十月革命后,根据土地社会化原则所进行的土地改革,造成了遍及全国的占有小块土地的农民。斯大林实行的国家工业化计划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发展重工业并不以农村为直接销售市场。相反,为了保证工业发展的高速度,保证国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资金,就要求压缩农村市场,紧缩农民消费水平。因此,苏联国家工业化道路就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那样,把农村改造成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优先发展重工业所能吸收的农村劳动力也很有限,要由国家严格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不像资本主义工业化由轻工业遍地开花那样吸收自由雇佣劳动者。

——改编自叶书宗《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78年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这次土地改革,将土地产权分为所有权和经营权。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经营权则由集体经济组织按户均分包给农户自主经营,集体经济组织负责承包合同履行的监督,公共设施的统一安排、使用和调度,土地调整和分配,从而形成了一套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摘自百度百科

(1)依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圈地运动”的有利因素。(8分)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和苏联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模式,并简析苏联工业化模式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土地制度变革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10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