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十万进士》中认为,科举制度选拔的“十万进士”,“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说明科举制度( )
A.是行之有效的选官用人制度
B.导致了“重文轻武”的现象
C.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D.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
据说清代乾隆年间,有个翰林,把“翁中”误写成“仲翁”,乾隆批之以诗“翁仲如何作仲翁?十年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许为林翰,罚去江南作判通”进行挖苦。诗中“判通”是“通判”的故意颠倒,“通判”这一官职最早出现在(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发展历程中,君权与相权的斗争长期存在。下列各项中,能直接体现君主削弱宰相权力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太尉 B.宋朝设立三司使
C.元朝设立中书省 D.清朝设立军机处
河南省的洛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这里不断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请你判断其反应的历史时期应是( )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华夏万姓,同宗同源;慎终追远,不忘祖根。每年清明节,众多华夏子孙来到黄帝陵寻根谒祖。这种现象源自( )
A.井田制 B.分封制 C.礼乐制 D.宗法制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台湾,因为国民党当局同情明朝郑氏之“正统”意识型态,所以施琅长期得到负面评价。民间也同情郑家,将施琅视为与吴三桂相同的汉奸卖国贼。在反对大陆的人眼中,施琅代表大陆进犯台湾的侵略者,因而评价也以负面居多。
——百度百科《施琅》
材料二 康熙帝任用施琅收复台湾后,许多大臣认为台湾“日费天府金钱于无益,不若徙其人而空其地”。施琅认为台湾“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留之诚永固边圉”。施琅对西方殖民者觊觎台湾多年的情况有所了解,认为“红毛”(西方殖民者)“无时不在涎贪,亦必乘隙以图”,如果一旦让其占有台湾,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将会受到严重威胁。最后,康熙帝决定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省,并派兵驻防。
——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台湾上下对施琅的评价。(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说你对施琅的看法。(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