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爆发后不久,孙中山指出:“(中国)每省对于内政各有其完全自由,各负其统御整理之责;但于各省上建设一中央政府,专管军事、外交、财政,则气息自连贯矣。”此语表明孙中山
A.汲取分权制衡的思想 B.放弃民主共和的道路
C.主张三权分立的原则 D.认同自由平等的观念
在历史学习中,往往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视角对历史事件作出解释和评价。下列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中,从文化视角进行的是
A.戊戌变法在国内掀起兴学堂、办报纸、编译书籍热
B.戊戌变法是民族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C.戊戌变法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诉求
D.戊戌变法推动知识分子由和平改良向民主革命转化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 结论 |
A | 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 | 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
B | 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 当时中国人关注西方科技成果 |
C | 马丁·路德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就是将拉丁文版本的《圣经》翻译成德语 | 开启随意解释《圣经》的先河 |
D |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赫兹发现电磁波,这些发明引发了发电机、无线电的发明 | 促使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 |
古代中国的官衙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钱穆的说法,元朝政府所设的“行中书省”意为“行动的中书省”,从名称解释看,“行省”是
A.皇帝的秘书机构 B.中央的派出机构
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朝廷的朝贡藩属
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荀子·富国篇》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夫天地之生万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这反映出古代农民提高农业产量的主要方法是
A.种植五谷 B.精耕细作
C.铁犁牛耕 D.男耕女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