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二   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孙中山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4分)

 

(1)相同的:都主张以民族主义来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3分)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主张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认同精神。(4分)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4分) 影响: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联系材料中梁启超的相关观点“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 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 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 知他人以 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 民所当汲汲者也!”,联系材料中孙中山的相关观点“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五族云乎哉”“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相比较可知,二者都主张用民族主义建国,都反对大汉族主义,都主张用民族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也有不同之处梁启超用进化论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则更强调共和精神。 第(2)问,从材料中“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以1919年为分界线”联系1919年相关的史实可知这一年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联系相关史实可知,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提出了三大政策,进行国共合作 。 考点: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社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政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书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由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引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午战争前后国人对宪政态度的变化及原因。(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施宪政的历史意义。(6分)

 

查看答案

(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英国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法国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摘编自《欧洲近现代历史上宪政民主政制的生成、建构与演进》

材料二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的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于是,美国人民在革命期间和革命之后,通过了旨在使这一宣言不仅在纸面上而且在生活中得到实现的种种法律。他们没收并分配了亲英分子的大地产,将公民权扩大,所有成年男子(但不包括妇女)都拥有了选举权。许多州政府通过了禁止输入奴隶的法律。已建的教会被废除,宗教信仰自由成为国家的法律。十三个州都正式通过了包括人权在内的宪法,这一宪法保证公民天赋的权利。

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于是,美国成为自由和机会的一个象征,作为一块新的、没有历史负担和枷锁的大陆而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法两国代议制民主在发展进程中体现的不同特点并简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二中美国革命的认识。(6分)

 

查看答案

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

 

查看答案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包括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

“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教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康德在康德在《答复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中说:“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白己理性的自由。”康德在此

A.推崇理性的思想解放运动                 B.强调了自由就是天赋人权

C.指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D.批判了以人为中心的思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