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以下材料:(12分)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

阅读以下材料:(12分)

近世之欧洲,若以世纪论,每个世纪都有创新,而17世纪每为人重视不足;实则,这是很要紧的一个时期。上承着培根、洛克的实验哲学,洛克还根据英国的革命写了一份论‘‘政府”的总结性的文字,起了近代政治文化的开山作用;下则启发了启蒙时期的思想家们。所以17世纪是“启蒙”的“启蒙时期”,是方法论革新时期,近代的科学思维是在这个时期酝酿的。同时,文艺复兴、宗教革命激荡了全欧,使几乎整个社会都动了起来,社会意识、民凤民俗……,都在发生变化。

“17世纪普遍危机”是英国著名史学家E.J.霍布斯鲍姆于首先提出来的。他指出此时期欧洲发生了由中世纪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关键性转折,经历了经济衰退、谷物生产萧条甚至下降二人口死亡率上升、资产阶级革命、社会叛乱等众多现象,从而认为欧洲经济“在17世纪经历了一场‘普遍危机”。危机的产生是因为16世纪欧洲的大发展使得封建主义框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阻碍,加之此世纪发生的饥荒、流行病等因素的促动,导致17世纪欧洲出现了向资本主义结构的决定性变革。特雷弗----罗珀则认为是政府的奢侈浪费、寄生的官僚制度引发了社会对国家的不满。莫斯尼尔则认为官员的不满造成了政治动乱、反叛,农民对国家征税的不满造成了农民起义。另一些学者则强调战争的巨大破坏及其连锁反应是导致17世纪普遍危机”产生的原因。

请结合17世纪前后相关史实,评述材料中关于17世纪历史特征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观点一:17世纪是欧洲走向近代,尤其是思想价值体系转型中的重要时期。我同意这一认识。 论证:17世纪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影响继续深入的时期;科学的方法和精神继续传播;英国革命与早期启蒙之间的关系;经济上殖民活动扩展,殖民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世界联系更加紧密;英国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等等。 总认识:发展地看问题,将17世纪放在整个近代文明形成的进程中加以衡量。 观点二:17世纪不同于前后历史时期,出现普遍性危机。我同意这一认识。 论证:17世纪在政治上充满战争和动荡,社会破坏性极大;经济上粮食产量下降,人口危机,社会矛盾尖锐;为争夺海上霸权,各国战争不断,于欧洲经济和世界市场形成不利;文艺复兴势头已过,启蒙运动尚未开始,是思想领域的低潮期;等等。 总认识:近代化进程不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也会经历挫折。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观点三:17世纪确实出现了动荡和经济危机,但不能否认其近代化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两种观点没有质的区别,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论证:综合前两种论证中的史实,说明无论哪种观点都是在论证17世纪在近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和地位。 总认识:全面地分析问题,从社会发展各个角度、各个另一综合看待一个时期的历史意义。17世纪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重要时期。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正确认知的能力。本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概括以及分析、认知能力,兼顾考查学生历史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一分结论”、“论从史出”。从而,本题在总体上具有较大定难度。本题属于观点评述题,正确解答本题,要做到以下步骤:第一,要对材料所表述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提炼出观点,观点要言简意赅,此部分,答案不唯一;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完后,要对题干材料的观点有总体的认识,即评价。 附评分标准: 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殖民扩张;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研究和认识的方法·“一分材料,一分结论”、“论从史出”;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认识·史观·近(现)代化史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口(25分)

材料一     《中国孤儿》是伏尔泰根据元代戏剧《赵氏孤儿》改编,,他把故事从春秋战国改编到元统一中国,把晋国的赵家故事改为宋末元初的大臣张惕舍命救皇子。《赵氏孤儿》讲的是忠、信、仁、义,《中国孤儿》则是赞扬儒家思想代表的文明是如何征服野蛮。伏尔泰多次提到他的《中国孤儿》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传授孔子道德”,并称自己这部作品为“五幕孔子的道德戏”。

——书云《欧洲启蒙时代的“中国论》(《南方周末》2011年5月19日)

材料二     科学,无疑也是中国最迫切需要的。他们需要各种科学来开发帝国潜在的资源。……但掌握科学就一定有利于改善帝国的道德状况呜?…,发展“物质文明”就意味将具备西方高度发展的物质成果。包括以蒸汽机和电力所创造的各种奇迹…,物质文明是自己发展起来的,还是由一系列复杂的条件,经过长期协调,缓慢的发展起来的?‘引入投票箱,就能使中国成为民主国家,建立共和制度吗?如果中国不想创造西方那样的条件,她就不能获得同样的结果,也不能发展更多的物质文明。这些条件不是物质的,而是道德的

——(关)阿瑟·史密斯(1872年来华传教士)《中国人的性情》

材料三     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中心主义放彻底击溃,西欧、北美总想从中国文化中’找到灵感,找到救世良方。在西方人看来,中国的儒家文华是中国人的精神支柱,是传统的基础。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可以与现代经济方式相结合、并给与经济发展以内在动力的精神文化形态,儒家文化不仅是历史现象,也是思考方式和生命存在形态。西方各国特别是美国政府和财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对东方文化的研究。东方文化带给西方的不再是彼岸世界的传奇故事,而是使西方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某些根本变化的运动。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l)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推崇 “孔子道德”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密斯这一观点提出的历史背景,他认为中国“发展物质文明” 应该创造哪些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以来西方人对儒家文化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11分)

 

查看答案

图是泰奥多尔•籍里柯创作于1819年的著名画作《梅杜萨之筏》。画家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仅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刻画了遇难者的饥渴煎熬、痛苦呻吟等各种情状,画面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悲剧气氛。该画作的艺术风格属于(   

满分5 manfen5.com

A.浪漫主义          B.新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 印象派

 

查看答案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科学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中国、古典时代的古希腊和中世纪的穆斯林世界。不过,科学革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原因似乎在于,只是在西方,科学才成为一般社会的组成部分。”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文明起源趟早,科学革命越难发生

B.科学的发展与文明的发达程度无关

C.科学与社会的结合催生了科学革命

D.宗教愚昧阻碍了科学革命的发生

 

查看答案

以下是1919年和1937年中国注册工厂数和资本的统计表。它反映出(   

满分5 manfen5.com

A.民族资本受官僚资本的严重挤压

B.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来越普及

C.工业平均资本减少,生产日益萎缩

D民族资本主义空前发展

 

查看答案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罗斯福新政不具备群众基础

B.罗斯福新政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

C.新政损害了部分资产阶级的利益

D.新政继承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