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思想的进步推动历史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东西方都出现了杰出的思想家,西方有苏格拉底,东方有孔子,他们的思想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材料二 梁启超对“欧洲旧思想、中国旧思想、欧洲新思想”的比较表(原文节选)
甲 欧洲旧思想 | 乙 中国旧思想 | 丙 欧洲新思想 |
一、国家及君、人民,皆为神而立者也,故神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
三、治人者为一级,被治于人者为一级,其地位生而即定,永不得相混 | 三、治人者为一级,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
五、政治为宗教之附属物 | 五、宗教为政治之附属物 | 五、政治与宗教,各有其独立之位置,两不相属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惟法律有种种阶级,各人因其身份而有特异之法律 |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
——选自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1901年10月)
材料三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出古代中西方不同的教学形式。图片表现出的差异有哪些?分别概述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所体现的时代特征。(8分)
(2)材料二中的丙与甲乙相比,其思想新在什么地方?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梁启超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作出上述比较的?其意图是什么?(1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并思考王韬称魏源“师长一说,实倡先声”的原因。(6分)
下列关于凡尔登战役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惨重的战争
②法国为驱赶德军出境而发动的战争
③德国一举歼灭法军主力的目的未能达到
④此战役没有使其中任何一方取得绝对优势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某经济学家指出:“先行工业化国家在19世纪后期就已经转入现代增长模式。”这里的“转入现代增长模式”主要是指( )
A.以资本原始积累为主要手段
B.利用殖民扩张发展经济
C.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经济
D.依赖世界市场发展经济
“这是对上帝的宣战书,它像一把利剑刺向上帝的心脏,又如一颗重型炮弹,打破了被宗教神学长期盘踞着的顽固堡垒,沉重地打击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根本上推翻了‘神创论’。”这段话评论的是( )
A.牛顿的近代力学 B.路德的因信称义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达尔文的进化论
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彼特拉克主张“以人学对抗神学”,康德强调“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可见( )
A.民主法治是人类的共同诉求
B.社会发展中功利主义色彩浓厚
C.人们逐步摆脱了宗教的束缚
D.人们对自由事业不懈追求
阅读下列材料,可以看出当时( )
①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②新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③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④新中国学校教育制度初步建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