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图片中包含很多历史信息。
比较上述两幅有关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图片,从左图、右图的变化中提取两个信息,并加以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两宋时期适应江南水田耕种的农具进展极大,圩田、坝田、涂田、梯田的兴起,战国以来延续上千年之久的单作制向一年两熟的复种制过渡。杨万里诗“却破稻田秧晚稻”。粮食产量提高,并稍有盈余。 ……而地狭人众地区逼迫着当地农户寻求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庄季裕说,苏州太湖洞庭山方圆数十里,“多种柑桔、桑麻,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川蜀茶园,本是百姓两税田地,不出五谷,只是种茶,税赋一律科折,役钱一律均出。自来采茶货卖,以充衣食。”到1109年,宋人口达到1.04亿,相当于汉唐的二倍。从北宋初年到十二世纪初,人口增长率为14‰。 农村人口的增长,产生了大批无地或少地农民,他们流入城市,如东京开封“即早辰,桥、市、街、巷口皆有竹木匠人,谓之杂货工匠,以至杂作人夫……罗立会聚,候人请唤,谓之‘罗斋’。竹木作料,亦有铺席;砖瓦泥匠,随手即就。”
——摘自葛金芳《从原始工业化看宋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材料二:在中国,城市和乡村是一个互相哺育的过程。我们中国人一直说“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明清两大商帮集团:晋商和徽商,他们在外面做生意,其财富很大一部分要输送回本土、本乡去做公共福利的事业,建学校、修祠堂、修桥、架路等等,它本身承担着社会公益的功能,血缘的动力构建出城乡互相哺育的纽带,是中国传统的城市与乡村融合一体的关键。
——摘自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
材料三: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是,中国近代的城市化始终与被动的开埠通商联系在一起。在地大物博、幅员广大的中国建立一个由大口岸城市到乡村集市的进出口商业贸易网,以便使中国经济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之中,是殖民主义者孜孜以求的商业利益所在。中国城乡互相哺育的关系,从近代开始断裂。农村手工业者无处插足,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趋于解体,农村经济的日益衰败,使得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进而成为一无所有的过剩人口,迫于生计,成千累万的农业过剩人口不得不涌进城市,谋食走方。而缓慢的工业化进程,无力吸收过剩人口,造成大量城市无业游民。近代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推力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相反却是农村经济的衰退。
——摘自行龙《近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两宋时期市场和城市发展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促成古代中国城乡“互哺”的因素。(9分)
(3)比较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城乡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10分)
古斯塔夫·勒庞在《革命心理学》中说:“历史学家对大革命的评价往往有天渊之别……研究法国大革命这一题材的所有作家都相信自己对法国大革命过程的叙述是客观公允的,但他们用以支撑其岐义百出的理论方式一般都是惊人的简单。有关的文献汗牛充栋,而且内容相互矛盾,他们有意无意的选择,很容易使他们各自的理论得到证明。”材料说明( )
A.历史事件有其固有评价
B.历史研究应史论结合
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D.历史评价应客观公允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与巴雷特的主张不符的是( )
A.因特网推动全球化进程
B.因特网应受法律控制
C.因特网应立足部族化
D.因特网应受政府管控
1974年,出任欧洲共同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交部长谢尔说道:“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下列选项材料不能反映的是( )
A.西欧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欧要与美国平起平坐
C.西欧已经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D.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1873年,卡内基创办卡内基—麦坎德里斯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为100多美元;1892年卡内基把卡内基兄弟公司与另两家公司合并,组成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卡内基钢铁公司,每吨钢的成本在12美元以内。这主要说明(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垄断组织适应生产力发展
C.自由竞争、优胜劣汰
D.联营是企业发展必由之路